2025年7月10日上午9點,幾輛大巴車停靠在宛平城東門,一群孩子帶著清澈的眼神左顧右盼,來自內蒙古扎賚特旗參加“京蒙同心、共鑄華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行動的學生們興奮地左顧右盼,將古城的影像裝入手機。他們的到來,也意味著北京市首批“融鑄式”研學團迎來第1000名研學學子。
斯瑪特教育集團以研學為路徑,助力扎賚特旗文旅產業內容升級,盤活帶動當地旅游業,促進了京蒙兩地教育文化交流和教育領域的協作發展。 2025年,“斯瑪特”研學項目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活動之中。
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七中學韓思瑩成為此次研學的一個“幸運兒”,報名系統中顯示她是第1000名通過研學來到北京的孩子。“本來參加研學就已經很開心了,沒想到這么幸運,成為第1000名研學者,特別感謝扎賚特旗和豐臺給予的機會,很早之前,我知道兩地有對口交流的合作,但是當我真正來到北京的時候,更體會到這份合作的意義,不僅我的家鄉變美了,還讓我有了來到盧溝橋的機會。”韓思瑩說。
當天,和韓思瑩同行的研學者共計423名,也是自研學開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研學活動特意將豐臺區紅色文化集中連片區域作為研學的第一站,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孩子們接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斯瑪特研學策劃負責人武志說。
從宛平城東門一路向西,走過了宛平縣衙、盧溝驛站,了解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李晨的手機里拍下了136張照片,“我身邊有同學之前參加過研學團,回去之后,聽他們給我講北京的故事,我就特別羨慕,今天我終于圓夢了,而且還來到了宛平城,前幾天從新聞聯播上看到這里舉行了大型的紀念活動,沒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到了現場。尤其是在中心廣場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自豪。”
看到孩子們這些舉動,扎賚特旗教育局思想政治教育股負責人趙長君說:“此行不僅是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將繼續搭建這樣的成長平臺,讓草原兒女在行走的課堂中開闊視野,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青春血脈,共同書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新篇!”
從宛平城西門經過時,韓思瑩輕輕地摸了摸城門樓,并在走出的那一刻讓同學為她留下了一張和宛平城同框的合影。
宛平城墻上留下的彈坑,抗戰雕塑園里鮮活的雕像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們的腦海里。
來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豐臺時報
記者 原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