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名就讀于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把倫敦街頭涂鴉墻涂成白色,接著用紅漆噴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報道一出,隨即引發(fā)熱議。
有一種聲音認為,被涂白的一面墻上曾經有知名涂鴉者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結果被他們涂掉很可惜,也是對前涂鴉者的不尊重。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另一件類似事情。2021年,一位畫手在長沙橘子洲大橋橋東墻面上涂鴉了一幅袁隆平院士的巨幅畫像,畫技精湛,寓意滿滿。
然而沒多久這幅作品被幾個碩大的英文字母全面覆蓋掉,引發(fā)網友怒批。
兩者的本質無外乎對涂鴉墻的爭奪以及能否互相尊重的問題。
涂鴉墻雖屬于公共藝術空間,每位涂鴉愛好者都可以來這里創(chuàng)作,按圈內規(guī)則來講,覆蓋別人的作品屬于正常現象。
可是,如果新的涂鴉作品比不上之前的涂鴉,甚至幾乎沒有任何設計感和內涵寓意的話,不僅不會引起大眾共鳴,反而會被吐槽一波。
這種結果造成的影響不僅讓涂鴉行為變得烏煙瘴氣,也會讓大眾忽視掉涂鴉作品本身的藝術意義。
做到文明涂鴉、合法涂鴉,藝術創(chuàng)作者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攜手營造良好的涂鴉氛圍,才能讓涂鴉發(fā)揮應有的藝術價值,彰顯多元文化魅力。
藝術?街頭涂鴉不就是亂涂亂畫嗎?
街頭涂鴉真的是亂涂亂畫嗎?
多數人認為街頭涂鴉是宣泄,是叛逆,是影響市容的、亂涂亂畫的搗蛋行為。
的確,早期大部分的涂鴉創(chuàng)作者都是來自底層的街頭少年,他們用涂鴉來發(fā)泄情緒、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使涂鴉行為帶有強烈的反叛的意味。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化,涂鴉從最初的歪歪扭扭毫無美感,現在已經發(fā)展成一種視覺字體設計藝術,包括變形英文字體、3D寫實、人物寫實、場景寫實 、卡通人物等等。
其大膽絢麗的配色、夸張濃重的構圖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成為深受各國年輕人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中國,無論是北上廣還是其他城市,都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涂鴉墻。
北京798藝術區(qū)

上海莫干山路

廣州珠江之光 粵海揚帆

成都泡桐樹小學涂鴉墻

這些風格迥異、極具張力的涂鴉畫作,以更加合法、文明的方式展現著年輕人的生活態(tài)度,為城市注入了激情張揚的活力,代表著藝術自由,也包容著多元的文化。
藝術的本質——向善 向美
街頭涂鴉這種藝術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著他們最直接的內心聲音,色彩明艷,聲音鏗鏘。
藝術創(chuàng)作是自由的,你可以看到有的街頭涂鴉用來表達強烈意圖,有的用來諷刺不公正,有的用來嘲諷人性,有的用來呼吁自由,有的用來傳達樂趣......
比如涂鴉藝術之父凱斯·哈林的作品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是1980年代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他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被譽為涂鴉教父、波普天才。
他的作品充滿了色彩和趣味,他以線條簡潔的卡通人形、嬰兒、小狗、飛碟、電視等象征性圖案,微妙地探討死亡、性愛和戰(zhàn)爭等各種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社會議題。
在他的地鐵繪畫中,他還探索了剝削、濫用毒品和對核威脅的恐懼等主題。
童稚的圖案是凱斯·哈林作品最大的特色。他喜歡孩子,因為他們代表著純真和希望。他的作品向我們展示的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積極樂觀、五彩斑斕的人生的向往,傳達出社會層面的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在歡快的色彩、跳動的線條背后,還隱藏著他對生命的看法、對社會議題的反思以及對現實政治的隱喻和批判。他不僅僅是潮流、童趣、歡樂的流行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還關心著大眾議題以及為少數群體發(fā)聲。
他的純真、他對世界的愛與反思,都傾注在了他的涂鴉作品里。他讓涂鴉不僅僅是藝術,還走向了藝術的核心本質——追求美好,向善、向美。
除涂鴉外,藝術還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突破了古今、中西。
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底蘊撐起了風格迥異的作品,但是作品內在所傳遞的對美的追求、對價值觀的追求是一致的,其傳遞的美跨越了地域和種族,是表現人類“共同美”的藝術。
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比如莫奈的《印象·日出》

比如齊白石的花鳥魚蟲畫

這些偉大的作品,傳遞出了人類在不同層面對美的詮釋,是全人類的藝術瑰寶。
斯瑪特培養(yǎng)少兒全球素養(yǎng)
藝術教育需要培養(yǎng)世界眼光,這樣才能打破隔閡與偏見,接納差異,擴充自身的認知寬度與深度,用欣賞的姿態(tài)看待“共同美”的藝術。
青少年兒童生活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在這充滿著跨界、跨文化、多元價值觀的環(huán)境塑造中,他們面臨著對“自我身份”和“自身文化”的認同,也將迎來學會接受、尊重和包容世界多樣性的挑戰(zhàn),更要有能力將其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建設美好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
在斯瑪特看來,藝術是一種載體,美術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修養(yǎng)、審美、品行、素質,讓孩子學會欣賞生活的美,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豐富他們的靈魂,只有當兒童的靈魂足夠充盈,他才能盡情地擁抱藝術,通過藝術來展現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斯瑪特帶領孩子們看遍世界自然美景,了解全球多樣文化,使他們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別樣文化,從龐大的世界中發(fā)現美、感受美、進而在藝術中創(chuàng)造美,向世界傳達出正向的價值觀。
少兒全球素養(yǎng)是孩子為了迎接一個全球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未來而必須具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需要一個終身習得的過程。
斯瑪特希望每一位少年兒童不止關心自己的社區(qū)和國家,也關心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公民,關心整個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比如種族與地域的不平等、兒童與婦女的權益、全球氣候變暖、拯救瀕危物種等等,成為能與世界、與自然、與心靈、與未來對話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