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興安”系滿語,漢語為“丘陵”之意)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盟生態地位重要。位于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全盟草地面積2683.88萬畝,林地面積2554.08萬畝,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8個,其中,自然保護區10個、森林公園3個、濕地公園4個、地質公園1個,保護地總面積983.4萬畝,生態服務價值、碳匯功能潛力巨大,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服務區,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興安盟旅游資源獨特。自然風光雋美,擁有青山、秀水、林海、草原、濕地、冰雪,大面積火山熔巖地貌、高山堰塞湖和著名的礦泉群等自然景觀,是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旅游資源豐富,“紅色之城”烏蘭浩特、“林海圣水”阿爾山、“神山珍鳥”扎賚特旗、“杭蓋草原”科右前旗、“春州古城”突泉縣、“楓情馬鎮”科右中旗,6個旗縣市的風光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2024年9月22日,斯瑪特教育集團研學團隊赴興安盟阿爾山進行研學線路實地考察,并受邀出席2024年興安盟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研討會。會議由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主辦,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關忠海、市場管理科科長徐丹丹、文物科科長秦宇、藝術科科長郭金鑫、產業發展科科員馬彩云、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館長張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蘭超、斯瑪特教育集團董事長武志、教研總監郭雅茹、培訓督導總監劉冰、研學部營地設計負責人李浩及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各科員代表與興安盟研學旅游聯盟成員共同出席此次會議。
會上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關忠海提出:“如何是研學旅行活動覆蓋全年的各個季節,提供穩定且多樣化的內容,避免單一依賴特定時節或地點,破題興安盟研學旅游季節性短板”等關鍵問題。并表示希望通過斯瑪特教育集團資源優勢,引進國際國內展覽、藝術節等優質的全國性活動,以增強目的地吸引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強調了自然教育和文化體驗的重要性。
探索與開發:小眾旅游與研學市場的機遇
“隨著文旅市場的不斷發展,小眾旅游和研學市場展現出巨大潛力。一方面,地方特色資源如山水、林田湖草等未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標準化和專業化提升服務質量變得尤為重要。以阿爾山的成功案例為例,凸顯了小眾旅游的發展模式和其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面對有限的接待能力和師資力量,應采取逐步推進的方式,例如開展小規模班級研學旅行,同時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開發。”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市場管理科科長徐丹丹發言說到。此外,徐科長還提出了將本地資源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共同開發標準化研學產品的重要性,并展望了與專業機構合作的美好前景。
探索與創新:興安盟研學旅行的教育創新
“斯瑪特教育集團自設立研學旅行項目以來,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學在研學行程中的設計與創新工作,不斷通過研發和設計藝術教育、美德教育、學科教育、陪伴教育與戶外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策略,將Smart教育模式應用于實踐。”斯瑪特教育集團董事長武志在會上提到。此外,強調了基于興安盟及其它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背景,開展深度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將其打造成為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最后,也提出了未來合作的設想,旨在共同推進教育創新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探索與融合:深化研學旅行與文化融合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蘭超教授針對于如何深化興安盟研學旅行與文化的融合問題發言表示:“在興安盟這樣自然資源豐富和擁有多元文化的地區,可以利用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技術和創意潛力,為未來研學市場的擴展和品牌建設作出貢獻。”具體內容涵蓋了如何通過精準把握受眾需求、精心設計內容和體驗,以及避免同質化競爭,來提升區域文化和教育資源的吸引力。
同時提出:“將研學活動分為不同板塊,以解決旅游高峰期人潮擁擠的問題,并利用地區特色,如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等,設計吸引孩子的多樣化項目。”強調現場感和藝術氛圍對孩子們的重要性,建議開發與人物風情、風俗習慣、自然區域相關的模塊,以及通過蒙古族服裝等文化元素增加體驗深度。并提議創建不同品牌以滿足不同興趣孩子的需求,從而避免旅游景點的季節性人潮問題。
發掘與利用自然資源:以興安盟為例
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館長張勇教授從發掘和利用自然資源角度出發,結合興安盟地區的的草原、山水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等資源提出:“通過設立獨特的研學課程,將本地自然和文化特色融入教育之中。”同時強調了實地體驗的重要性,并提倡采取跨學科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并建議通過持續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對本土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從而構建一種長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學傳統。
探索應用與挑戰:提升研學與課程質量
“在進行研學設計和課程設計時,應該更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而非單純的知識傳授。即知識的獲取途徑如今已經非常多樣化,因此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教會孩子如何自主探索和學習上。”斯瑪特教育集團教研總監郭雅茹發言說到。同時提出了使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通過實例說明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并指出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包括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以及如何面對變化的社會和環境需求。
如何利用地方文化和資源進行有效教學,通過找到獨特的‘精準點’來吸引特定的目標群體,并借助當前的文旅熱潮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郭雅茹老師指出:“在設計課程和活動時,需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偏好,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內容。”最后,建議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尋找創新的教學方法和體驗,從而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
構建高質量國際營地與標準化研學體系
斯瑪特教育集團培訓督導部總監劉冰圍繞扎賚特旗國際營地的開發與運營,強調了跳出日常視角審視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以高品質、國際化和專業化的理念打造營地。并與大家共同討論國內外成熟營地的特點與優勢,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扎賚特旗營地的發展。同時,明確了研學項目的需求與挑戰,包括提升承載能力、強化培訓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最后,強調了將研學內容系統化、標準化的必要性,旨在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并實現品牌的規模化擴張。
藝術與文化融合:創新研學課程設計
會議最后,斯瑪特教育集團研學部營地設計負責人李浩圍繞如何將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進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交流價值的研學課程問題發言表示:“一方面,通過增加對學生語言多樣性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如蒙古族語言的學習,以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自然資源和地點的獨特性,如草原、火山等地,開發具有教育意義的實地考察項目。”此外,還強調了在課程設計中融入藝術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提升環境品質,增強用戶體驗。同時提出在研學活動中結合戶外運動和拓展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并且注重課程的整體美感和實用性,使其成為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的學習體驗。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與斯瑪特教育集團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研討會結束后,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蘭超教授與斯瑪特教育集團董事長武志,分別代表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和斯瑪特教育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鑒于斯瑪特教育集團擁有豐富的營地教育資源和項目運營經驗,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則在藝術設計、生態保護、自然美學等領域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人才資源。雙方將共同致力于研學內容的創新與開發,結合扎賚特旗的自然風光、文化特色及北京林業大學的專業知識,設計出既具教育意義又富有趣味性的研學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研學群體。雙方充分整合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創造大價值,互惠互利,實現雙贏。
阿爾山研學線路考察
本次研討會開展前,在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市場管理科徐丹丹科長的帶領下,斯瑪特教育集團研學團隊實地參觀了阿爾山地質博物館、阿爾山口岸景區、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凍河、石塘林、特色民宿及星級飯店等。大家一致認為阿爾山市生態條件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優渥,旅游資源豐厚,冰雪、森林、溫泉、康養等特色資源潛力巨大。
接下來,斯瑪特教育集團研學團隊也將根據實地考察結果和會議上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設計和完善興安盟研學旅行線路及內容規劃,繼續為接下來的秋季研學實踐活動做準備,同時為未來斯瑪特教育集團與興安盟政府雙方在文旅研學項目的深入合作奠定堅實基礎,也期待在未來的共同努力中能生發出更多文旅發展新契機,讓京蒙協作·興安研學的因子,落地生根、發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