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時期的童畫教學中,兒童繪畫藝術心理疏導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其實幼兒美術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感知美、認識美、表達美,通過美術對兒童人格的塑造、語言的發展、科學的認知都可以通過美術這一途徑完善,那么兒童繪畫藝術心理疏導要怎樣權衡才能完美?
無論對于心理咨詢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藝術工作者、醫療衛生系統以及相關從業者而言,“兒童繪畫心理分析”都是實用有效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兒童繪畫心理治療的特別功效與優勢:人類是先創造圖畫再創造文字,幼兒也是先會畫圖看圖再學文字。用圖畫傳遞出的信息比語言更豐富,一幅圖畫勝似千言萬語。由于兒童繪畫突破語言交流的局限,繞過來訪者的理性意識,因此更直接、更真實、更有效。
當我們帶著問題去教學、看書、思考的時候,會發現,答案很快就會浮現。起初美術教育前期都是基礎的美學講解,構圖、色彩、黃金分割、幾何學……
隨著內容的深入,美術教育開始從最初的基礎美學轉向繪畫表現極其教育意義,其中有一段關于“游戲規則——自由”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那么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該怎樣協調心理層次和繪畫表現部分之間的關系呢?在教育學中,可以按照席勒的觀點來理解“游戲”。不假思索的信筆涂鴉只是順應了一種片面化的、麻木乏味的“感性沖動”,只有按照規則行事,才能滿足那種片面化了的“理性沖動”。
沒有規則,就沒有游戲——生活這樣告訴我們“這兩種沖動的協同作用,”席勒說,“促成了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感性沖動是被外界支配的,它會接收客體,理性沖動是自主支配的,它會創造客體。游戲沖動令人向往的狀態是,自身怎樣去創造,就怎樣去接收,同時努力去創造,就像感官努力去接收一樣。
有規則的自由是這個世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幼兒的直覺是感性沖動,而將其表現出來則需要理性沖動去配合。假如在兒童的作品中只有感性的存在,那么人將不能自控,也就談不上自由了。只有當人成為完全的人,形成了人的兩種基本沖動時,自由才開始顯現,才促成了人的自我發展,使人發展成為想要的樣子,成為應該成為的樣子。
通過象征性的語言,兒童繪畫將為我們開啟難以言說的深度心理世界,幫助我們更好的感知并整合來訪者的內心世界,讓心靈架起更堅實的溝通橋梁,讓彼此建立更厚實的信任基石!通過兒童繪畫藝術做好心理疏導這一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