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是藝術本身,而是整個人生觀。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一起隨斯瑪特來看下英國藝術家克萊爾女士課堂上感受藝術形式的存在吧!
兒童美術課上感受藝術
英國藝術家克萊爾女士,曾在上海美術館給幼兒園的孩子們上了一堂美術課,令中國教員大開眼界。教室的地板上,一張張大幅白紙圍成一個圓圈??巳R爾指揮孩子們就位,一人一張紙,說:“開始畫吧,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大多數孩子選擇畫放在屋子兩頭的一瓶花。5歲的馬櫟程卻畫了一座線條極端復雜的房子。“Verygood!”克萊爾走過去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5分鐘后,克萊爾讓孩子們圍著圓圈順時針換座位,持續畫他人的畫。孩子們樂了,興奮得不得了,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趴在畫紙上,幾次換位上去,一幅畫經過四五個孩子的手,擺在面前的繪畫抽象各異了。兩個小時的課,一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克萊爾女士作為一名藝術家,在英國常常參與學校的美術教育。她以為這樣的上課方式有四個優點:“第一,孩子們常常輪換就不會感到無聊,從而培育他們對繪畫的興趣;第二,孩子不會由于固定在一幅畫上而患得患失;第三,每次輪換都面對他人的思維,可以給孩子以新的啟示;第四,可以培育他們的合作能力。”
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青少年時期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
身邊經常會有人感嘆,小時候沒有機會接受藝術的熏陶,直到今天才意識到,我們從小的藝術教育及美商培養是缺失的。所以導致了今天,大部分的中國人對于藝術都有種莫名的恐懼和自卑。而在國外,藝術教育理念則非常關注孩子們從小對藝術的認識和體驗。
如今斯瑪特教育集團以父親的心做教育,結合了國內外藝術教育的綜合形式而設定的生成式美術,一種老師不做任何一種示范畫的形式存在,以陪伴,啟發,引導,幫助的模式來觸發孩子對美對藝術的感知和表達,真正做到以孩子為主題,孩子表達真實情感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