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不乏一些很有規(guī)模的兒童美術培訓機構,倡導孩子自由創(chuàng)造,提倡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理念聽起來很好,的確,他那里教出來的孩子畫的確實有別于大多數機構要么簡筆畫模式,要么抽象滴灑模式,有其獨特的面貌,畫面里滿滿密密奇奇怪怪的內容,體現了孩子的自由,然而當我看了更多每個孩子每幅畫都差不多面貌時,不由的失望了,這只是群體式的形式上的個性自由,并不是孩子個體本真的個性和自由。
我不否認技能在美術學習中的重要性,它主要體現在專業(yè)階段的學習上,而孩子早期的繪畫學習技能真的不重要,也沒太大意義,事實上孩子早期美術學習中掌握的那些技能在日后基本上沒什么太大作用。但搞不好卻會干擾到他們吸收更健康全面的藝術養(yǎng)分。
很多時候,之前學過畫的孩子,和同一個班中剛開始學的孩子比,并顯現不出什么優(yōu)勢,反倒因為他們腦海里已經形成一些固有的東西,在自主表達上受到的束縛更多,引導起來更困難。
事實上,不止是孩子時期,就是進入到成人的專業(yè)學習階段,現在的趨勢也是愈來愈重視深層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fā)現和培養(yǎng),尤其是思考能力。
中央美院近年來專業(yè)考試的變化充分反映出這個趨勢;設計學院去年的基礎部分考題題目是《轉基因的魚》,要求考生自由想象發(fā)揮畫出自己心中轉基因魚的形象并加以文字解讀和說明。面對這個題目,很多技巧熟練基本功扎實的考生都傻了眼,根本不知如何下筆。
事實上,考題考察的就是學生寬泛的知識和變通能力,考的是藝術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光有基礎和技能,不具備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根本無法應對的。
在近年來的美院畢業(yè)作品展上也能體會到這一點:學生作品中新穎、大膽、獨特,具有思考性的越來越多,以技術和基本功為主的作品不再是主流。
話說回來,不少家長和老師也深知綜合素養(yǎng)”那片海“”的重要性,但無奈的是,那片海又似乎太虛幻太縹緲,不容易得到,而知識技能“這杯水”則近在眼前,觸手可得。索性也就忘記了那片海。
武俠小說里一般武師教徒弟都是教一招一式的技能技巧和招式,徒弟們也很快就能學會很唬人的花拳繡腿。而世外高人教徒弟,往往幾年不教招數,他讓徒弟每天去山下用錐桶一趟一趟去挑水,讓徒弟每天靜心打坐,讓徒弟細心揣摩體悟自然萬象。
寬泛綜合的藝術素質教育的確不容易在短時期內見到明顯的成效,但從長遠角度出發(fā),我們不得不學會拋開表面結果,從底層邏輯出發(fā),從孩子畫的背后分析他們是否在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滋養(yǎng)
在孩子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不妨從這幾個方面衡量:
一 在孩子畫上是否看到了自由豐富的想象(想象力)
二 畫面中的形象是否具有具體豐富的感受(感受力)
三 是否具有好的畫面感(審美)
四 畫面是否過于拘謹或過于混亂無序(氣質)
五 離開老師后是否能夠自主獨立地完成命題創(chuàng)作(獨立思考和表達)
六 是否想畫就能畫沒有恐懼和障礙(自由主動)
七 是否能畫出更多不同的題材內容(知識面)
以上七點,不一定都做的到,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這是一個十歲小學生為學校的一篇關于旅游的語文作業(yè)配的圖,輕松隨意,又很細致有感受,圖文并茂,很形象具體地介紹了旅游地的特點。可以看出平常的繪畫學習,讓她具備了用繪畫的方式思考和表達的初步能力和自信
斯瑪特一直強調,孩子時期的美術學習,不是專業(yè)的學習,不是縱向的學習,而是寬度的學習,是借畫畫這一行為載體進行的綜合學習。
孩子時期的美術學習,表面上看是畫出一幅幅畫,但就畫論畫的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這個時期重要的是通過畫畫這個表面的行為解決他們思維、想象、感受、審美、表達以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和素養(yǎng)。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學畫的過程中哪怕畫了很多效果漂亮的畫,但如果沒有解決或涉及上述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根本上說是失敗的,只能算是得到了暫時的一杯水,而失去的卻是潛在下面的一片海。
做為兒童美術老師不應該只是用單純的畫家思維去教孩子,更需要從孩子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制定相應的具有邏輯的體系和引導方法,力求讓孩子在成長期得到豐富全面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