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教育行業和家庭中,有一個很“正常”的“不正常”現象:就是大家都比較重視那些看得見的東西,比如說“孩子的成績”,而對于一些無形卻又很有價值的東西,卻很忽視,或者說是“看不懂”,比如說“孩子的體驗”。
有句話叫作“體驗即經驗”
一個孩子的體驗,會構成他今后生活的寶貴經驗,與書本知識相比,這是一種更重要的學習途徑。
但是孩子的體驗和大人是截然不同的,有時孩子會做出許多在大人眼中“無法理解”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并不是錯誤的,只是不符合大人自己的做事方式,如果這些行為被大人制止,無形當中也就終止了孩子學習重要人生經驗的過程。
孩子是在“搞破壞”嗎?
有位爸爸在回家的時候,帶了一箱雞蛋。就在他把雞蛋往冰箱里放的時候,2歲的兒子看到了,嚷著要和他一起放雞蛋。爸爸很高興,這是他和兒子第一次合作放雞蛋。爸爸遞給孩子一個雞蛋,告訴他把它放到保鮮盒里。
沒想到兒子拿到雞蛋后,沒有往保鮮盒里放,而是拿起來往地上一磕,把雞蛋磕破了,蛋清蛋黃流了一地。小家伙愣了一下之后,就伸出小手去玩。就在爸爸以為他會因此收斂的時候,卻發現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第二個、第三個......小家伙如法炮制,一個接一個地把雞蛋打碎在地上,玩了個不亦樂乎。
這個時候,爸爸的反應就很重要,如果是立刻生氣,并制止孩子這么做,那孩子可能就永遠失去了一個在這個年齡感受蛋殼破碎和蛋黃出現的驚喜感的機會,失去了一個隨意用手指感受蛋清觸感的機會,或許這對于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藝術感知力是一個很好的啟蒙。如果爸爸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正確引導,這次“打碎雞蛋”的行為可能會成為孩子創造力和發現力的開端。
愛搞破壞似乎已經成為孩子們所特有的一種“公害”了。然而,如果我們從教育的層面去看待這個問題,那么“愛搞破壞”的說法是要重新審視的。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究竟有沒有“搞破壞”這個概念,是值得思考的。什么是破壞,為什么要搞破壞,小孩單純的心靈能裝得下這么多想法嗎?或許是因為天生的好奇心,或許是因為興趣所吸引,他們把雞蛋打碎在地上,擰掉玩具人偶的頭,把手機扔到水里。
但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小孩子的某些“破壞”行為不僅僅是一種頑皮,甚至開始有些“讓人擔憂”了,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肆意破壞玩具的事情大傷腦筋,屢次教育未果之后,只能搖頭嘆息。“小小年紀就出現暴力行為,委實讓人放心不下”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找兒童心理咨詢師去咨詢的問題。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從成年人的“視角”去評價孩子,更不要把孩子單純、天真的行為放到道德的審判臺上去評判。當一個孩子還無法理解各種抽象道德觀念的時候,這種“教訓”只會讓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無所適從。我們經常看到在這種教訓下成長的孩子,或產生羞愧不安的心理,或產生叛逆、死不認錯的心理,對于長大之后的性格形成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而這種負面影響在成人之后很難得到扭轉。
提供一個盡情“體驗”的空間
兒童教育的實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盡情“體驗”的空間。一個孩子只有用畫筆把畫紙戳破了,他才知道畫紙的材質與厚度。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而且是一種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的教育。
愛搞破壞似乎已經成為孩子們所特有的一種“公害”了。然而,如果我們從教育的層面去看待這個問題,那么“愛搞破壞”的說法是要重新審視的。
請大家回憶一下,人生一路來最幸福快樂的瞬間是什么時候?
回想那些給自己帶來幸福體驗的時刻——最重要的一個人或一件事,我們會發現幸福的體驗是讓人生溫暖起來最重要的因素,這些人或事給自己帶來了一段又一段非常難忘的回憶,如果一個人溫暖的回憶多于痛苦的回憶,那他大約永遠不會失去愛的能力,也不會在經歷挫折和痛苦的時候,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再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方面,他是積極的和有能力的。
如果父親看到孩子打碎雞蛋之后,進行正確的引導,而沒有喝止,這位父親的明智就為孩子帶來了一段非常美好的體驗。或許在孩子的眼里,打碎雞蛋就是他當時最快樂的一件事。
這些快樂教會了孩子雞蛋的物理屬性,更重要的是,它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孩子什么是父愛,難道這不就是一種最寶貴的教育嗎?
當然,身為家長是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破壞”蔓延的,但是對孩子要有足夠的寬容度,理解他們“破壞”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
孩子的體驗貴在“盡情”,孩子在“體驗”的時候,不應受到“是非對錯”的約束,讓孩子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什么是是非對錯,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家長的責任,是用愛心為孩子們營造一個他們察覺不到的安全“護欄”,在保證他們的安全的同時,給予恰當必要的啟發、引導和幫助。
大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不同,所以我們不能把大人的標準“強加”給孩子。一切知識和道理,只有轉化成為孩子自身的“體驗”之后,才能更好地被他們所吸收。
被“壓縮化”的教育
在實際的教育中,“體驗”是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家長只習慣于看到“有形”結果,他們很難認識到“無形”體驗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意義。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課堂教學的設計,都是直奔結果而去,體驗環節被大大壓縮,甚至直接跳過了。學生學到了許多沒有感覺、沒有理解的“死”知識。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有很強的“目的思維”。比如孩子生活上的事情,家長經常直接大包大攬,直接替代他們來做,理由是孩子自己做不好。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家長做得越好,孩子就成長得越慢。
這種“關懷”也會延伸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甚至延伸到本身就帶有很強“個人體驗性”的藝術教育中。有些家長會這樣說:“除了素描、色彩、速寫之外的美術課都是帶孩子玩!”
其實,有時候帶孩子玩恰恰一種最有價值的學習,因為只有在玩的過程中,孩子的體驗才是最豐富的。而孩子只有親身體驗了,他才能真正掌握一種東西。而且在陪伴中能夠帶給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是多少知識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在斯瑪特的課堂上,曾經有一位媽媽向我們反映了孩子作品的顏色不對,她堅持要在孩子的作品上添幾筆,這樣會讓顏色“更完美”。
在孩子的學習上,這位媽媽也是有著明確目標的,要求孩子的學習必須達到明確的結果,如果結果不滿意,她就會否定孩子的學習價值。雖然這位媽媽在藝術學習上是有熱情和天賦的,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關注。但是她沒有認識到孩子“體驗”的重要價值。
如果孩子體驗的顏色是那個樣子的,又何必非要勉強孩子畫出“大人眼中的色彩”呢?
藝術體驗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就算是面對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張畫,每個人對色彩、圖形的觀感都不會是一樣的,更何況孩子與大人本身也有很多差異。
孩子的美術能力不能達到成人的水平,沒有必要非得急著去“糾正”他們。如果要“糾正”,也應該通過啟發、引導,讓孩子有了自己的體驗之后,自己再去畫。家長直接“糾正”了,表面上或許是好看了,但也等于是家長替孩子接受教育了,對孩子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位媽媽的做法,可以借用某一部動畫片的臺詞來形容,完全是“為了正確的理由所做的一件錯誤的事”。
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一幅完美的作品,而是審美素養的一種培育和提升。如果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身的體驗,只是機械地模仿,甚至是聽從老師和家長的“指令”來做畫,那么孩子的審美素養是很難得到培養的,美術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這位媽媽的做法,可以借用一部動畫片的臺詞來形容,完全是“為了正確的理由所做的一件錯誤的事”。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