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們:
今年第六期的《中國中小學美術》月刊上,在醒目的位置,出現了“美術納入中考”的專題。與此相應的現象是,這兩年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已將藝術納入了中考范圍。
這些教育政策的背后,是社會環境的變化。如果不是藝術教育的缺失已經影響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相關部門也不會如此重視藝術教育問題。
最近看過一篇很有感觸的文章,文章中說我們國內最有實力的一家手機生產商,決定把它的產品設計中心放到法國。理由不是我們的工程師學的是理工科,而是我們過去單一的理科教育模式,造成了這些工程師審美素養的缺失。
學理工的人為什么也要學藝術?因為科學無法教會一個人具有審美的眼光和品位,而正是一個人審美的眼光和品位,決定了一款產品的感性素質。現在已進入一個靠感性素質取勝的時代,只要看看世界手機排名的前三名,它們早已不再只重視性能和參數,而是更多地考慮外觀設計、用戶體驗等感性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想象由一個傳統的工程師思維的人來做產品研發嗎?即使是一個水杯,它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喝水的功用,還要設計得時尚、有藝術感。
英國的國家課程標準中,把“美術與設計”作為孩子 14 歲之前都要必修的基礎課程,并把美術教育視為影響一國文化、創造力和財富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不重視審美教育,未來我們最好的、最高端的品牌,還可能會被國外的品牌所占據。
藝術教育是時代的迫切需要。那么從培養人的角度來看,藝術又有什么意義呢?
藝術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個人感受美的重要通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因為對美的“無感”。現在有很多人有了體面的收入,物質條件富足了,依然過得不快樂,因為他缺少了一種從生活中感受美的能力。從小到大,他就生活在一種理性主導的世界中,忽略了感性素質的培養,成了一個對美沒有感覺的人。這樣的人要想快樂怎么辦呢?只好聲色犬馬,追求一些不良的感官刺激。
所以審美教育要從孩子開始,不單是讓他們掌握一種美術的技能,更是讓他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感受美的心靈。這樣他的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快樂,他的人生才不容易因為空虛而誤入歧途。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追求。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他的做人做事都會有更高的追求,不會滿足于平庸的生活、平常的結果。很多家長可能都聽過小藍裙的故事。一個老師送給一個小女孩一條小藍裙,小女孩很高興地穿給媽媽看。媽媽一看好漂亮啊,但是孩子的臉有些臟,與衣服不協調。就動手幫女兒梳洗干凈。收拾打扮之后,女孩就像小公主一樣漂亮。這時母女才發現房間太亂了,與女兒不相稱,于是她們又動手整理了房間。爸爸回來后,還以為進錯了門。當然,爸爸很快發現雜草叢生的庭院與整潔的房間很不協調,就動手整理庭院、粉刷墻面。不久,一棟整潔漂亮的房子就出現在人們面前。鄰居看到后,覺得自己的居住環境太差了,也紛紛動手美化。于是,整條街道都變得整潔美麗起來。
藝術對于一個人來說,就像那條美麗的“小藍裙”一樣,讓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都有了更美好的追求。這種美好的追求塑造了一個人的美好狀態。
最后我們再說說學習。大家知道苯的分子結構是怎么被發現的嗎?據說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看到碳原子長鏈像一條長蛇一般盤繞,驚醒之后,根據自己夢中見到的景象,他畫出了現在我們教科書中出現的那個六角形圈圈。
這其實是一種學科知識的“視覺化”,當我們在分析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的時候,都會想到把它用“圖形”表現出來,這樣思路就會更加清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術鍛煉了孩子的圖形能力;而孩子圖形能力的發展,又會幫助他把學科知識“視覺化”,為他提供很多學習的“靈感”。
藝術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最好途徑,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藝術代表了人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科知識代表了人的聚合思維能力。孩子要想在學業乃至今后的事業上取得成就,這兩種思維能力都不可偏廢。
現在有的家長讓孩子從小就數數、背小九九、背元素周期表,他們錯在把學習完全等同于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孩子想象力的培養;他們也選錯了知識學習的“時機”。知識學習的最佳時間是在孩子的思維能力成熟之后,在孩子充滿想象力的童年,正是培養他們想象力的時間。讓孩子從小接受藝術教育,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點,也培養了他們最重要的“學習軟實力”。
藝術能給孩子什么?一種美好的人生態度、一種優雅的生活品位、一個充滿想象力的頭腦、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有藝術相伴,順境的時候,可以盡情品味生活的美好;逆境的時候,也不至于失去希望。藝術是孩子在他最美好的年齡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禮物。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