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瑪特兒童美術中心一直秉著以父親的心做教育,在很多教育機構普遍都是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起上課,而
斯瑪特卻有另一番的景象,那就是爸爸帶孩子上課的情景比較多見。那么我們為什么會強調一定要讓爸爸參與進來呢?
曾經我身邊發生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叫李某的小朋友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爸爸帶他去咨詢心理咨詢醫生說,孩子的思維敏捷,但警惕性很強。他認為,孩子不上學的原因與家庭教育關系較大,因為孩子的父親經常不在身邊,母親與姑姑又太過寵溺。
后來又找到了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副教授張仲明分析,孩紙不上學的原因有三:一是父親長期不在身邊,家里缺少一個“唱黑臉的人”。二是孩子剛適應了小學生活一年多后,轉學到一個陌生環境,造成了一定的不適應感。第三是孩子在學校缺乏成就感,產生了逃避艱苦學習去享樂的心理。
張仲明建議:父親盡早回到孩子身邊,與母親一起教育。在平時生活中,多讓孩子感受家長的艱苦奮斗而不是享樂。至于孩子上學問題,可以選擇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私塾是一種暫時的解決方式,因為在私塾里沒有應試教育,學習以有趣的活動和人文社科教育為主,能釋放孩子被壓抑的個性。
他也指出私塾的一些問題:“孩子一旦適應了私塾的學習,再回普通學校就難了,他們將很難適應有課業壓力的學習環境,以后就很難再走應試路線,而要探索其他出路。”
在中國的家庭中普遍缺少父親的陪伴,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媽寶男名詞的得來,父親的剛強是很多母親給與不了的。斯瑪特兒童美術以父親的心做教育,呼吁爸爸回歸到家庭的教育當中。斯瑪特美術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幼兒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但現代美術教育卻越來越重視技術的傳授,而斯瑪特注重讓幼兒去體驗和感知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