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通過美術活動和繪畫實踐能夠表達自我,抒發情感,還能鍛煉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然而,許多培訓機構在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兒童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違背了以兒童為本的少兒美術教育初衷,從而使兒童繪畫依附于成人繪畫,忽視了兒童美術獨立的審美價值。那么,什么是以兒童為本的少兒美術教育呢?
首先,在少兒美術課堂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傳統的少兒美術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視了兒童自身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傾向,將成人的繪畫思維和繪畫技巧灌輸給兒童。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中往往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忽視了兒童的主體性,從而使兒童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現代先進的少兒美術教育理念要求以兒童為本,在少兒美術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對于兒童創作者的身份給予肯定,并賦予兒童自由創作的權利。兒童畫就是兒童畫本身,不是成人繪畫的過渡。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審視和評價兒童作品,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和審美給予評判。
第二,在少兒美術活動中,要重視兒童審美表達的主動性。兒童眼中的世界是純真的,兒童時期的孩子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他們積極的探索世界,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來感知世界,認識世界。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習得行為習慣,并在活動和實踐中創造自己。因此,兒童所具備的繪畫能力并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是成人教授的,而是兒童在美術活動中不斷觀察、感知,經過實踐嘗試形成的能力。畫畫是每個兒童的天性,少兒美術作品中那些天馬行空的畫面,正是兒童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這種審美表達的主動性往往被傳統少兒美術教育無視,一味給兒童灌輸成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法則,從而抑制了兒童在繪畫中的自我表達,導致兒童逐漸失去繪畫興趣。
第三,在少兒美術實踐中,要重視少兒審美發展的生成性。對于少兒美術許多人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兒童不具備審美能力。事實上,兒童的審美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并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逐漸生成和發展。在少兒美術教學中不難發現,兒童對于鮮艷的色彩、動態的形象和某些夸張的事物具有定向的偏愛,這在低年齡段兒童的美術作品中能夠得到呈現。但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不斷接收外界環境的影響,兒童原有的審美傾向逐漸發生變化。兒童原本的審美傾向與成人世界的審美標準發生融合和碰撞,不斷生成新的審美觀念,這也就是所謂的兒童審美發展的生成性。少兒美術實踐中,教師和家長要在肯定兒童自身的審美傾向和審美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兒童自主進行審美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