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總想充當孩子的老師,想要教給他們很多技巧,想當然認為兒童美術教育中,方法-“術”要比美重要的多,學會了“術”才能成就美,卻忽略了探索美才是低齡兒童美育的核心。
大自然里事物的結構是天然的藝術形式,讓孩子自由的了解這些結構,模仿他們,就成了孩子們最早的美學功課。
這些天然的“藝術品”給創作帶來了靈感,在學科知識解釋世界的同時,藝術給出了世界未知之處的可能性。孩子的問題越多,創作就越獨特,因為探索為他們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
孩童時代,只有豐富的經驗,才會使他們逐漸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建立自信,以此為基礎,主動探索他們未知的領域,如此螺旋、往復、良性循環。
啟發孩子創造美
創造力是聚合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良好結合。聚合思維指向百科知識,發散性思維指向藝術行為,這就是提高孩子審美能力需要啟發孩子創造力的基礎理論。
創作本身確實是一切皆有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真是意圖,幫助孩子找到恰當的工具和材料,讓孩子無顧慮的探索世界,創造美。
引導孩子發現感受美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父母要從身邊入手,從日常生活入手,帶孩子觀察顏色亮麗的水果蔬菜、色彩斑斕的鮮花、姿態各異的小動物;孩子自走進大自然,去接觸、感受自然的美景,去欣賞山水花木,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帶去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等,用知識啟迪孩子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這一點黃磊、鄧超和霍啟剛等家庭給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經常帶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孕育美
多讓孩子接受藝術方面的熏陶和培養,以提高孩子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對美的領悟力。規范孩子的言談舉止和禮儀。一個端莊大方,舉止得體的孩子,在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時,也會自信滿滿。讓孩子參與到對周圍環境的裝飾當中,插一枝花、DIY一個飾品,都是對孩子美的熏陶和浸染。綜上所述,總結起來就是四個詞語:陪伴、啟發、引導、幫助,對審美能力必不可少。
最后,如果你問:學習審美有什么用?
一句話終結這個問題:學習審美讓孩子們眼界更寬闊,讓靈魂更充實。
發現美、表現美并不是一張畫或者兩張畫就能完成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時主要是鼓勵孩子盡可能多的觀察細節,觀察色彩,逐漸的再次基礎上讓孩子養成發現自己喜愛的細節與色彩的習慣,借助孩子自己的眼、大腦和雙手去看、去想、去畫,讓孩子真正實現自我表達,這才是孩子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蕓蕓眾生中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