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前寂寂無名,作品無人賞識,沒有人想深究一個“失敗者對藝術懷抱著怎樣的熱忱。
梵高去世后,人們對他的作品從不吝惜贊美,為他打上了眾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標簽。
但當向日葵、自殺、天才、病人等標簽被摘下,真實的梵高,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在伊朗,漫畫家Alireza Karimi Moghaddam 是梵高的超級粉絲,他用不一樣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孤獨又可愛的梵高。
一個喜歡畫畫的瘋子
如果一個人竭盡全力掌握了畫筆,他就不可能再放下。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梵高。他是狂躁的、憂郁的、孤獨的、缺愛的、熾熱的、偏執的、天賦異稟的。無論他是哪一種樣子,一直以來,他都是世人心中那個“遙遠的藝術家,他仿佛是星辰,是皓月,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與我等凡人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可坦白講,梵高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你走近他的生平,你會在其中打撈出一份熟悉感。 梵高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出生前有個哥哥早早死去了,難以走出痛苦的父母決定用一種形式紀念那個死去的孩子:讓梵高繼承未出世的哥哥的名字。 于是乎,梵高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頂著“哥哥替代品的標簽,還隔三差五地被母親拉去哥哥的墳墓前陪哭。
梵高不是沒有抗爭過,為了爭奪母愛,他畫了許多母親最愛的樺樹,可都被這位親媽以“不學無術的名義撕毀扔掉了。 長此以往,梵高變得越來越古怪,也越來越孤僻,這直接導致了他這一生都學不會為人處世,以至于直到死前都沒有什么朋友。 16歲在一家美術公司打工,他閑暇的時候就去附近的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有很多畫讓他感到很震撼。從此梵高拿起了畫筆,開始了漫長的繪畫之路。 不過即使是在繪畫上,梵高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開始想和表姐夫安東尼一同學習油畫,不過畫畫并不能使他填飽肚子,他連生活都需要靠別人接濟,過得很不如意。 但梵高對藝術是充滿熱情的,為了自己的繪畫道路,他追求了一生,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透過人物或風景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郁,而是真摯的悲傷。 1886年起在安特衛普美術學院學畫;2月底去巴黎,與提奧同住。 他在巴黎第一次看到印象派的繪畫,大為震驚。提奧把印象派的情況介紹給他,他們還一起參觀了印象派畫展。印象派畫家大都喜歡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也表現現代都市的運動感。提奧陪著梵高仔細地揣摩了所有的展品。
莫奈的油畫描繪了河水、天空、房屋、樹木,捕捉了變幻的色、跳動的光,使他感到充滿戰栗的生命感;畢沙羅的作品表現大自然的歡騰之息;日本浮世繪版畫鮮明的大色塊對比的裝飾性色彩,使他一見傾心......燦爛的陽光,豐富的色調,給了梵高許多靈感。 1888年2月,梵高離開喧鬧的都市,只身來到法國南部的田野。熾烈明麗的陽光、一望無際的原野,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 他在田野里狂奔,當地人都覺得他是個瘋子,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他們眼里的瘋子,就是人類世界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梵高。 1888年8月,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油畫作品之一《向日葵》誕生了!梵高發自內心地說:“畫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熱情。
從拿起畫筆到37歲自殺身亡,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不足10年的時間,梵高完成作品的數量之巨,即便是最長壽的高產畫家也難望其項背。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還在以2天畫1張油畫的速度持續創作...... 一個永遠炙熱的畫家
回顧梵高一生,雖然一直處于困境之中,但是在他眼里的一切都是鮮艷的、鮮活的,色彩也是積極向上的。他對每一幅作品都有近乎狂熱而嚴苛的堅持。于是也成就了世人眼中浪漫、炙熱、讓人眩暈的驚艷之作。這種熱情不體現在梵高的思想層面上,畫面所呈現出的場景也是與梵高的思想高度融合。
他畫的陽光,是熱烈而滾燙的。只要凝視它,穿越畫布的熱浪便能瞬間將周圍的空氣填滿,把人緊緊包裹其中。
他筆下的麥田,麥子正朝著最后的成熟和綻放努力。走進畫中,完全能觸摸到那奮發向上的生命力。 如果說 “古典主義著重的是形體和輪廓 強調精確的素描和柔緩微妙的明暗色調 油畫如同照片般純粹寫實
那么從“印象派開始 繪畫強調不同光影對色彩的變化 用主觀的方式呈現客觀的自然 如同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濾鏡…… 如:莫奈的教堂
濾鏡大師莫奈 而梵高則不滿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形象 他要借助繪畫 “表達自我感受和主觀情感 呈現“主觀化了的客觀 直接將藝術推入了 呈現純然心靈的全新境界 所以梵高靠一己之力開創了另一個新的時代 在梵高的畫中,我們能感知到 畫家在用炙熱的心靈去感受世間萬物

構圖,筆法,用色這些基本要素 對于藝術大師而言 都屬于次要的東西 而透過畫作傳達出的精神世界 才是藝術偉大價值的核心所在 梵高的畫正是如此 畫里可以強烈感受到傳達的情緒思想 他內心的熱情、彷徨和掙扎 他對事物的看法 以及他獨樹一幟的世界觀 可以感到他耗盡生命所有熱情去體會生活 然后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 藝術技巧或許有高低之分, 而藝術本身卻沒有。 它可以是一朵花, 一陣風,一片云, 還有,一幕炙熱的色彩 美,就存在于我們身邊 去感知它們,并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來 像梵高一樣,用藝術和創意點亮自己的生活 斯瑪特以美術融合百科,用藝術融合生活
帶領孩子們,陪伴孩子們 塑造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創意思維
在成長旅途,一路點亮生活
互動話題
如果梵高生活在現代,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