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
在一堂美學理論課上,老師問學生們“美是什么”?
學生們七嘴八舌,各執一詞,最后老師引述了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美是難(男)的”,惹得全班哄堂大笑。這個有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難忘,關于美的哲學思考是人類千百年來沒有停頓過的議題。
“美是難的”,簡單四字卻道出了美的某種特質,所謂“難”,是關于美之本質和規律難以一概而論之難。人們能夠很輕而易舉地判斷事物的美丑,卻很難在“到底什么是美”這樣的話題中分出個勝負來。
山色空蒙是美,驚濤駭浪是美;古典別致是美,現代簡約也是美;曲折蜿蜒是美,直立挺拔也是美;溫婉謙遜是美,慷慨曠達也是美……人們對于美的理解總是伴隨著時空的變換和個人情趣感受的不同而呈現出多元化的樣貌。
然而人們對于美的理解卻又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共通之處,可以說,美是對心智的啟迪。對美的追隨,是人區別于動物最具精神特質的一種行為。
未來世界,人類更需要什么?
伴隨著5G時代的來臨,關于“未來社會人的個體發展”的探討越來越多,在不久的將來,今天的的孩子們將要面對怎樣的世界,對于今天孩子的教育,我們又應當著重從哪些方面給予引導和幫助?
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技術的發展常常讓成年人感到恐慌。以工藝制造領域為例,一方面,新技術勢如破竹,以壓倒之勢擠壓著傳統工藝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對傳統工藝的審慎取舍常常讓決策者陷入兩難的境地。人們害怕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世界偏離了原本預想的軌道,對未知的恐慌令我們不禁擔憂:技術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發展嗎?在新與舊之間如何找到平衡,如何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和人類情感的自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與實踐。
對于這一切的疑問,我們果斷認為,必須尋求一種全新、面向未來的教育模式,去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變化。如果人工智能最終能更多地解放人類的雙手,那么未來的世界,人類注定需要更多富有創造力的精神活動。
當下,兒童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的成長環境異于以往任何一代人,網絡世界所帶來的與現實生活的疏離感將更加強烈。美育,尤其是藝術教育,將會在未來科技與社會高速發展的環境中,幫助兒童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掌握應對未來所具備的綜合素養,以及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健康的人格。
在眾多美育專家的眼中,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和更新迭代,個體永恒的情感是不變的,在新的時代坐標下,我們更需要花費氣力去培育當下兒童的共情能力和思維能力,美育便是最直接的方式。
美育,是每個人的大事,需全社會合力
當下中國,無論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從社會行業層面,無論從學校教育還是到家庭教育,美育都愈發受到重視。處在變革中的時代,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當下美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只有從問題出發,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才能夠更好地預知美育的未來走向。
對于當下的美育發展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其問題所在。一是認知層面的問題;二是實踐層面的問題。認知層面的問題體現在美育觀念尚未達成共識,包括國家層面的共識、社會層面的共識,以及學校和家庭的共識。
就兒童美育而言,學校美育和家庭美育是非常核心的兩個部分。社會美育機構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具體到家庭環境,父母審美素養的不足和審美意識的偏差,對于兒童美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正如中央美院教授、社會美育聯盟會長馬菁汝女士在GAE峰會的采訪中表示,“中國當下的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應該在家長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啟蒙時期父母帶給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她表示,“在前一陣子,中央美院和社會美育聯盟在向社會征集一百問當中,最后總結了一個比例,42%的問題出在家長身上,所以我想,家長的問題不解決,可能我們孩子的問題還是會很大。”
馬菁汝教授在GAE峰會上發言
當一對缺乏美育常識的父母企圖對自己的孩子施行美育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往往是非理性的。一是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帶給孩子負面引導,二是在對美育機構的選擇上缺乏判斷力,現實情況是仍然會有很多家長單純憑借價格或者“畫得像”這樣狹隘的標準去選擇機構或課程。
一些機構為了迎合家長的片面想法(譬如在美術機構中,家長對于畫面效果的過分關注,以成人的想法來衡量孩子的表現,以結果論英雄),導致在教學上不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為重心,而是通過示范行為,將孩子的畫面效果控制在預設的結果上。機構和家長一拍即合,對于孩子的表現大加贊賞,殊不知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失去了自主性,藝術教育變成了一種表演行為,如是而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推進美育標準落地,教育機構責無旁貸
在當下的兒童美育領域,除了學校的積極革新之外,在社會美育行業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態勢。傳統的培訓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基于教育本質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實踐中凸顯優勢。斯瑪特教育集團秉承“與家長協力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造力的SMART兒童”的教育初心,通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SMART教育模式,期冀通過社會力量共同促進學校(教育機構)、教師、家庭、父母、孩子等多元關系的和諧共振,促進美育環境的極大改善。基于SMART教育模式的逐步完善和近兩年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美育評價標準藍皮書的撰寫和出版提上了日程。
孔新苗教授在GAE峰會上發言
在6月的GAE峰會上,SMART教育白皮書的撰寫者——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孔新苗教授指出,“我們在藍皮書中提出了斯瑪特兒童美術關于兒童的核心素養,包含了四組要素——感受與理解,交流與合作、想象與呈現,這是我們把學科教育融合到藝術教育里的具體理念和框架。”
他表示,“斯瑪特的很多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我們怎么樣能夠幫家庭、幫父母給孩子以更多的陪伴、教育和美的啟迪。教育部也認為幼兒和成人的共同成長中會獲益很大,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理念,也是斯瑪特的一個特點。”
關于美育評價標準的制定,它將意味著從更切實有效的方法論上去引領美育發展方向。譬如,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如何評估教師的課堂行為?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展開對話——學校與家庭的對話、老師與家長的對話、老師與孩子的對話、家長與孩子的對話,通過平等有效的對話實現理解與共贏。
孔新苗教授認為,“只有好的評價,才能保證質量的穩定;只有好的評價才能讓教育機構、家長、老師、孩子等所有關鍵因素形成一個合力,從而實現我們的教育理念。”在骨感的現實和美好的理念之間,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實踐的平衡,而通過評價體系來進行調控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
此外,美育評價標準的制定對于美育行業的規范與成熟也將帶來深遠影響,它將不僅僅是一種能企業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斯瑪特期待通過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和反復磨合,為美育評價標準的最終制定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