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特殊群體,這就決定兒童教育者與成人教育者的不同。兒童教育工作者必修兒童心理學,懂得一定的兒童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針對性教學。兒童美術教育應該著眼于更高的層面上,眼光要看的長遠,美術只是一種載體,更多的是通過美術教育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一定的藝術修養。
兒童美術教育的本質是引導,不是教。孩子學畫的收獲應是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家長的收獲是在學生學畫的過程中,自己對學畫的認識得到了提升。好的兒童美術教育不是教師設法突出知識難點、重點和方法步驟,不是教師擺出我來教你的架勢。
兒童美術是兒童對生活的體驗,是他們覺得很有趣的生活方式。繪畫的愿望是一種表達,內心自由了,生活有情趣了,精神也松弛了,才會有繪畫的愿望,一旦兒童失去了這些,為了某種目標,成人的希望,以后覺得會有用,這就由表達演變成了表演,學畫也就由為自己高興演變成了為取悅別人的一個活動,這樣的兒童繪畫已經遠離了兒童本性。
如果兒童畫的畫沒有了想象,沒有了個性,沒有了感悟,沒有了靈魂,再好的技法,再好的功夫也是白搭了。還有可能技巧越好,功夫越深越會走向兒童美術的反面。最好的兒童美術教育就是老師忘記了教,學生忘記了學,老師教到最后只有真,學生學到最后只有誠,教與學的擁抱叫真誠。
對于幼兒畫畫來說先要自信,再要知識,如這兩種不能兼得,最應該舍棄的是知識不是自信。
美術教師應該清晰地認識當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及其在美術發展中的表現,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一方面順應兒童的身心特征開展有效的教學,另一方面通過美術教學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差異,相同年齡的兒童出現不同發展階段都是正常的。
關心技法的好壞,造型的要求,畫面的效果,畫的是不是像。這就是傳統美術教育的不足之處,忽略了兒童畫的中心內容------童趣,這也是兒童畫的靈魂所在。一副包裝漂亮的兒童畫剝去技法和修飾的外衣,是不是能表達出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孩子的畫經過嚴格的訓練顯示出成人的成熟,那不是一件好事,她長大之后需要花費相同的時間忘掉所學的,才能再學習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