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許多美術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讓我們印象深刻,從藝術和教育的角度我們不難理解這其中的真理。新時代下的教育觀念不斷轉變,但是這些前人留下的經驗之談卻永不過時。不管是大道理還是小道理都是給美術教育工作做出極大的貢獻,他們有馳名中外的藝術家、教育家、哲學家,也為后人所走的路提供了不少捷徑。
教育難,難就在回到常識
少兒美術教育是多學科知識切入的一門課程,不同時期的少兒美術教育具有時代、地域、個體的差異。恒久不變的道理就是回歸兒童的本真,回歸生活和那些能觸摸得到的常識。不管日月更替常識在教育中的地位,就如星辰在淡淡的天際中耀眼,之所以倡導教育中融入常識,是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缺乏常識。
美術是揭示真理的謊言——畢加索
繪畫就是在紙上用立體、空間、結構……等諸多構成的,從視覺上感知這個是事物是存在的。從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上來理解,繪畫過程中并不是在臨摹,而是在刻畫另一個注入了自己的想法和生命的物體。而在創作的國度里,沒有真理,即使是謊言只要在創作者的心中是美好的也就足夠了。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兒童在創作中不用太過在意世俗眼光,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長于表現技巧的藝術家則不能稱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于滿足人的欲望,因此他將自然的藝術、寫實藝術的藝術統稱做"無目的的藝術"。這類藝術"是一種遭到閹割藝術,不可來。"--康定斯基
相信很多看過康定斯基藝術作品的人就知道,他的每一副作品都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寫實的藝術風格表達了他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他所說的就是諷刺那些為繪畫而繪畫的人,一副好的作品并不在于技巧的高超之處,而來自于人內心的思想。在美術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是如此,在卸下華麗的面具下,只有空虛的軀殼就如行尸走肉般,這樣才是錯誤的追求。所以少兒美術是培養一個有思想有活力的青年,而不是為了學習華而不實繪畫手法去人前獻技而來。
屋中有畫,等于懸掛了一個思想——雷諾茲
雷諾茲所說的這句話和康定斯基不謀而合,一副值得收藏的作品的內涵并不是空虛的,而是賦予了其作者的生命力。教師在少兒學習繪畫的過程中要尤為注意這一點,繪畫不是一味的臨摹別人的作品,是教師要引導少兒去思考、去想象、去創作屬于自己獨特的風格,才會繪畫出一副有思想的作品。
少兒美術教育是一門思維性藝術,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教育所面臨的對象個性也是千奇百怪的。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位兒童都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所以在教育教學中不但要以兒童的角度去揣摩他們的世界,而且更要用成人的思維去尊重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