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兒童美術發展迅速,全國連鎖藝術教育培訓機構發現,眾多機構都會過早地學習素描,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為孩子的未來做好一個良好的鋪墊,良好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的體驗。
一、1980年以上兒童美術教育模式:臨摹與模仿
曾經有過兒童美術教育經驗的80后,80后在小時候接受的兒童美術,多是采用模仿臨摹的方式,教師一般采用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解釋并規定少兒繪畫。要表達的對象與方法也主要依據成年人的繪畫方式。最典型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比如天安門就是常見的題材。由于當時學畫的孩子非常少,這種培養方式定義為“精英模式”。
除了當時的臨摹教育之后,教師經常會引導學生以中國畫的方式畫金魚、山水等題材。其次,少兒美術教育專家一般還會采用寫實的美術培訓,例如孩子從小就要摹畫圓柱體,要比較到底是誰畫得像。小時候為了升學的需要,就曾接受嚴格的造型訓練。
二、80-90年代中期:孩子自由的繪畫
在90年代,伴隨西方先進的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全國連鎖藝術教育培訓機構開始注重兒童心理的演變規律,并據此安排恰當的教學課程。孩子繪畫不同于成人繪畫,其審美價值的最大特點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極富稚趣。由此,教育界認識到,孩子只有回歸孩子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畫畫,畫內心的感受和天性,才能顯出兒童畫的美學特征,才能凸顯藝術的真正價值。
三、90年中期-至今:通過美術教育激發孩子創造力
從90年代中期,中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專家,建議主張以學科為基礎,推行全面的綜合性的教育模式,采用藝術+學科的模式,在具體教學中開始科學地注重少兒美術鑒賞、少兒美術表達(創作與設計)。當然首先要標榜創造性,且已經明確,其職責不是培養藝術家。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不只是美術技能的傳授與獲得,而是審美眼光的塑造與創造發明能力的提升。
本文總結:通過這篇文章,大家了解國內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全國連鎖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專家也建議:在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里面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仍然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