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的孩子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在以前老人就有“3歲看老”的說法,雖然是句俗語,但也說明人們了對孩子幼兒時期的教育的重視。早教不能僅圍繞著孩子識字、閱讀、背誦、數數,藝術的學習同樣重要,并且能夠對其他的學習跟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并對孩子以后造成深遠的影響。
人們往往低估了讓孩子在幼兒時期接觸藝術的重要性,但是孩子欣賞藝術會激發孩子對于探索、自我表達、邏輯思維、自我認可、想象力、創造力。早期的藝術經驗還教會孩子們開放思考,創造新的意義,更寬容與他人的不同,認可他人,并賦予他們勇于冒險的勇氣。
“幼兒在創造,嘗試和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時會蓬勃發展。” 這就是為什么讓他們接觸開放式藝術資料很重要的原因。家居中的藝術品應多樣化且豐富。在孩子完成一個藝術作品之后,鼓勵孩子對自己作品進行一些描述解釋跟點評,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創作。不過也要記住,這是孩子在學習藝術的開始,是起點,所以不管作品如何,我們都不應對作品進行批評或者過于評判。
作為家長,請回憶一下你有沒有在孩子畫畫的過程中說過這些話?“你畫的這是什么呀?我怎么看不懂呢”“為什么畫個綠色的云彩?你看外面的云彩是什么顏色的”“注意點,不要把顏色涂到外面!”... ...其實,這不是陪伴而是干預。家長或許以為自己是對孩子好,及時指出孩子的誤區,但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孩子畫畫本身就是沒有目的沒有實物參考,天馬行空的進行創作的。這時候,家長只需要無聲的陪伴,孩子想怎么畫就陪著他畫,就像孩子的玩伴。
在少兒美術實踐中,要重視少兒審美發展的生成性。對于少兒美術許多人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兒童不具備審美能力。事實上,兒童的審美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并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逐漸生成和發展。在少兒美術教學中不難發現,兒童對于鮮艷的色彩、動態的形象和某些夸張的事物具有定向的偏愛,這在低年齡段兒童的美術作品中能夠得到呈現。但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不斷接收外界環境的影響,兒童原有的審美傾向逐漸發生變化。兒童原本的審美傾向與成人世界的審美標準發生融合和碰撞,不斷生成新的審美觀念,這也就是所謂的兒童審美發展的生成性。少兒美術實踐中,教師和家長要在肯定兒童自身的審美傾向和審美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兒童自主進行審美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