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個愛繪畫的孩子,每個家長心里肯定都非常高興。
但是,與此同時,有個問題也常常困擾著很多家長,那就是自己沒學過藝術,看不懂孩子的畫,該怎么辦。
其實,對于沒學過藝術的家長來說,想要看懂孩子的作品,和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并不難,最重要的一點是掌握孩子所屬的繪畫時期。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表達、反應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以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畫作。
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認為,兒童從2歲到12歲,繪畫能力的發展會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2~4歲是“涂鴉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隨意地涂畫,看起來就像是“亂畫”,毫無章法。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無法很好地控制繪畫工具。
但是,家長需要明白,涂鴉期孩子繪畫時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無法很好地表現出來而已。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在欣賞孩子的畫時,可以透過作品觀察孩子肌肉協調能力的發展,通過線條由簡單到復雜、由雜亂到規律的變化,來了解孩子繪畫能力是否有進步,而不必在乎孩子畫得像不像。
4~7歲是“樣式化前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的色彩能力會有所提升,基本上也能畫出形體的特征,但是形象比較模糊,畫面的安排也比較雜亂,沒有系統與比例的概念。
比如孩子在畫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把人物的頭畫的特別大,身體畫的特別小,使之看起來不協調。
但是,家長不必過分在意孩子圖畫的比例是否合理,在欣賞孩子的繪畫作品時,可以多關注孩子在色彩方面的表現。
只要孩子能夠大膽使用色彩,讓整個畫面看起來豐富多彩,就不用顧慮太多
7~9歲是“樣式化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的形體概念逐漸形成,對人物、空間等形體有了基本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孩子能夠理解到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只考慮某樣事物。
比如,之前畫太陽時,只考慮太陽,不會考慮云朵,鳥等其他事物,而現在,孩子會知道太陽是在天上,鳥兒飛在天空中,云朵飄在天空中……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在欣賞孩子作品時,可以關注孩子畫面的布局,看各部分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否合理,然后給到孩子相應的指導和評價。
9~12歲是“理智創作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比較明顯,創作也更加成熟,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畫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也會開始注意細節、線條、色彩等,并關注畫面的完整度。
家長在欣賞孩子的作品時,可以關注孩子畫作的細節,線條和色彩。
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一些有難度的練習,比如,讓他們畫出物體更精確的體積和比例。
總而言之,兒童的繪畫作品,應該反映的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感受,應該符合孩子當下的發展特征。
父母在欣賞孩子畫作時,想要讀懂孩子的畫,就需要關注孩子當前所屬的繪畫時期,給到孩子恰當的評價,這樣孩子的藝術天賦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