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雙減”政策的出臺和正式落地,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中小學生從繁重的校內、校外學業壓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自然、感受藝術、放飛自我,更為全面、健康地發展。正確、良好的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素質發展。
要不要讓孩子早點學畫畫?多大的孩子才適合學素描?孩子學畫畫,先學什么后學什么?如何給孩子選擇美術培訓班?沒有繪畫基礎的家長如何引導?
針對家長們在孩子學繪畫中遇到的難題,今天我們聊一聊兒童學習美術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未來發展的規劃。
經常收到家長的問題,其中問得比較多的問題是:
孩子喜歡畫畫,要不要培養?要不要去報繪畫班?
感覺孩子在繪畫方面沒天賦,還有必要學嗎?
孩子將來不走專業的繪畫道路,要不要培養他的繪畫興趣?
孩子學繪畫有用嗎?有啥用?
……
美術、音樂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都被當作特長類的小眾科目來看待。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在這方面有天賦,才可能比較重視,給孩子找老師或機構專門學習。如果沒看出孩子有這方面的特長,大部分就會不了了之。而且,大多數家長即便讓孩子學習藝術,也更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希望把孩子打造成有一技之長的特殊人才。
而事實上,藝術教育應當是每個孩子都要接受的基礎教育之一。我們國家很早之前就提出,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也是中小學必學的科目之一。只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響下,藝術素質教育被嚴重忽視和邊緣化了。
培養審美要從小開始
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離不開藝術的陪伴,他們需要多種“養分”,否則只會導致不均衡發展。美術對兒童的意義,絕對不只是一項愛好或一項技能,還有更重要、更長遠的意義。積極參與美術的學習實踐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素養和能力。
美術,顧名思義,是關于美的藝術,就是培養一個人對美的感知、感受、欣賞和表達的能力。審美修養,應該是作為一個完善的人需要的重要素養。具有良好的審美修養才能更好地感受自然,體會美好,升華內心。
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水平。一個健康的國家和民族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審美水平來匹配。
我們現在的全民教育整體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也應該意識到,當前全民審美水平還相對較低,多數人對于審美還缺少基本的認識,對美、對文化的理解還很膚淺、褊狹。即便是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審美也大多處于一個很淺的層次。
因此,從孩子開始,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
然而,現階段的社會大背景下,日益加劇的教育內卷讓太多孩子陷在繁重的各種學業補習中無法抽身。雖然孩子們超前超綱地學了很多知識,但成長中同時需要的其他素養卻得不到培育。
國家出臺的“雙減”政策無疑是給這種現象踩了急剎車,目的是希望校內外教育回到健康、正確的軌道上,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
教會孩子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
兒童為什么要學習美術知識或參與美術活動?除了提高審美素養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運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們大多情況下是依賴理性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而藝術思維是更偏重感性和直覺的一種思維方式。有些時候,靠理性和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感性和直覺的藝術思維卻可以解決。因此,培養藝術思維是對理性思維的一種很好的補充。
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偉大的畫家,同時他也是偉大的科學家、建筑學家和發明家,在他身上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毋庸置疑,藝術的思維方式讓達·芬奇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如虎添翼,取得了非凡成就。
事實上,不止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不少既是畫家又是詩人、建筑學家、工程師的跨界人才。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藝術思維對其他領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對于兒童來說,學美術不僅是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和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美術對學習其他學科大有益處
當我們讓孩子從學美術技能和追求視覺效果的狹窄范圍中跳出來,把它當作一種連接和拓展其他知識領域的手段時,會發現美術可以幫助孩子走到更寬廣的領域。
比如,通過繪畫表現,孩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成語,可以更感性地了解歷史文化,可以更具象、生動地感受山川地理、植物、動物,可以更豐富地想象和表達科技與幻想。孩子學習美術知識或參與美術活動對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
這種把藝術與文化學科融合學習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不同學科的應用場景中。比如,有些數學題是用畫面的形式呈現的,還有些語文題是要求用繪畫的形式完成的。而且,未來更高層次的追求,必然是藝術和科技、藝術和生活的緊密結合。具有藝術思維、藝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平庸中脫穎而出。
那些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那些漂亮的汽車、那些炫酷精致的工業產品,無一不是藝術與科技或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綜上,藝術素質和藝術思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項基礎能力和素養。我們需要的藝術基礎教育方向不是要培養專業藝術家,而是有藝術眼光和藝術思維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