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從“培養什么人”到“如何培養人”?眾所周知,個性教育源遠流長。在我國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鬃釉浱岢鲞^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認為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德才兼舉,大度寬容。除此以外,他關于教育的論述范圍還是十分廣的,例如聞韶樂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張“君子習六藝”等等,這些都是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范疇。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特長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學生將學和思、學和行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基礎是“樂學”
“有教無類”是孔子最先提出來的一種教育主張,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東漢學者馬融對這句話注解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意思是不管對哪一類人都給以教育。
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二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其三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關于學習的方法,他則認為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以,培養學習興趣是“有教無類”的出發點和基礎。所以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要落實到因材施教上。據《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子”。這個故事說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強斗勇,志氣剛強直率,曾經戴著公雞的羽毛,佩著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過孔子。孔子就設禮樂,慢慢引導子路。子路終于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的門人請求作孔子的學生。后來子路成為了孔門弟子中的大賢人。假如孔子因為子路侮辱過自己而不對他進行教育,那么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魯的人,而少一個賢人。可見,孔子的“有教無類”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我國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二”的美談。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如魯國大夫孟懿子和南宮適都是孔子的學生,但更多的還是平民。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貢是衛國的商人,顏涿聚當過強盜,子張是做馬匹交易的經紀人。正是由于孔子的“有教無類”,才使得這樣一些平民、商人,甚至于強盜,受到教育后成為了社會上的顯達之士。
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的“類”,不只是表現在貴賤這一個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許多方面。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他認為人們的生性本來是相近的,只是由于習染和教育的不同,使人彼此間的差別懸遠了.因此,教育和環境對人的作用遠遠超過遺傳.
當然因材施教,不一定就能培養出舟舟那樣的藝術家;因材施教,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韓寒那樣的作家。但因材施教,可以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通過被別人認可而改變自己,補足自己的短處,成為祖國最美麗的花朵。
那么,藝術最怕什么?套用別人的路子。什么是好的作品?不是高超的技巧,不是成熟的色彩,不是老練的手法,而是,真實的發自孩子內心的感受,縱使,生澀的筆觸,扭曲的形體也阻止不了孩子的真性情,這才是好的兒童美術作品。孩子們畫畫,畫的自由,就是老師的成功,不去,要求孩子必須先畫哪一筆,后畫哪一筆,不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老師的路子去
畫,而是鼓勵他們自由改編,努力創作。傳統的教學理念,老師在上面一筆一筆的教,學生在下面一筆一筆的畫,只會畫別人畫過的畫,即使手法再老練,那只能成為畫匠,大家畫得全部一樣,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感覺、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又丟到哪里去了呢?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丟失著自己想的個性,關閉了本來明亮的眼睛、敏銳的洞察力、有奇妙創想的心和“最自由最美麗的幻想……”。
由此可見“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去找適合他的教學方式,方法。而不是用規定的模版去束縛他們!在正確的引導下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去自由發揮,才是真正的兒童美術!才是正確的培養方法!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