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的孩子是否會突然出現一些異常行為?焦慮、消極、畏縮,甚至撒謊、偷竊、打架,或者過分愛干凈、愛哭、愛表現?
這些都是“兒童行為偏差”的問題。
關于兒童行為偏差,相信很多爸媽都一頭霧水。
本期,斯瑪特父母課堂邀請家庭教育指導師邵珊老師來為家長們破解13個兒童偏差行為。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偏差行為有哪些?
1.撒謊
行為分析:
撒謊是一個孩子對父母操控過嚴的反操控,每個愛撒謊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個允許度極低的父母,撒謊是孩子在和父母互動中探索出來的一種相處模式。
小齡兒童撒謊兩大原因:
第一, 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正當需求;
第二, 孩子因豐富的想象力而編造出一些謊言。
家長應對:
家長嚴厲指責孩子的動因是:家長內心的焦慮和擔心。
過于苛刻的要求,可能換來的是隱瞞,而堅硬的管教方式,換來的往往是冷漠和疏離,父母只要多一些允許和傾聽,孩子就慢慢不再撒謊了。
2.偷東西
行為分析:
三歲前的孩子,對物品所有權概念不清楚,會發生拿東西的情況。
四歲左右的孩子心智發育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發現,如果自己運用一些技巧,想辦法不讓別人發現自己做了某件事,他們會覺得發現了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另一種能力。因此四歲左右的孩子,撒謊的同時會伴隨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
家長應對:
三歲前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玩過家家或者商店買東西的游戲,培養孩子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四歲左右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把它理解成是一種探索行為的話,就不必太過緊張。這種探索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的本能,強行阻止,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強烈的心理需求。
五歲后,父母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構建,同時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學會克制。
即使七八歲的孩子有了偷竊行為,父母的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維護孩子的自尊。
3.有很強的攻擊性
行為分析:
攻擊性特別強的孩子表現為:見人就想打,見東西就想搶。
有兩種孩子的攻擊性特別強:
一、被溺愛的孩子,習慣了不被拒絕,一旦被拒絕,就會去攻擊那個拒絕他讓他有挫敗感的人。
二、父母經常對孩子使用暴力,包括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傳承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
父母應對:
正常的攻擊性是允許的。一個完全沒有攻擊性的孩子并不代表是一個特別有教養的孩子,二者不劃等號。有教養的孩子是他有能力反擊,但是他不做。而沒有攻擊性的孩子,是他沒有這種能力。
4.膽小
行為分析:
孩子膽小有兩個因素:
一、孩子小時候缺乏安全感。生命力強的孩子表現為反叛,而生命力弱的孩子會表現為膽小懦弱。
二、父母對孩子過于苛刻嚴厲,總是不斷地批評孩子、糾正孩子,孩子得不到正向的鼓勵,久而久之就變得膽小自卑,沒有自信心。
家長應對:
當孩子出現膽小跡象時,家長不要一味訓斥孩子,而要反觀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多去鼓勵孩子,具體地指出孩子的優點,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父親可以常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如攀巖、滑雪、騎車,并在活動中讓孩子感到樂趣無窮,又沒有一絲恐懼。自信、勇敢等品質,不是父母教育出來的,而是平時帶出來、練出來、養出來的,每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勇敢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
5.動不動就發脾氣
行為分析: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一、從娘胎里帶出來的。
二、父母自身脾氣不好,常常動不動就暴怒。
三、孩子在語言發育期時,表達事物不清,有時父母不理解孩子表達的意思,孩子著急,所以發脾氣。
四、孩子在做事情時有挫敗感。
家長應對: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以暴制暴,而后又心疼孩子,去百般的哄勸討好孩子,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非常情緒化的家長,家長的這種情緒化,又會促使孩子更加情緒化,久而久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家長應該以一種平和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等他逐漸平靜后,再和孩子溝通,你的平靜一定會換回孩子情緒的平穩,這樣幾次以后,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就會越來越低。
6.不停吃手
行為分析:
孩子在0—1歲時會有口腔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是用口來感知這個世界的,事物是方是圓,是硬是軟,所有的探索都是用嘴來完成。這個時期,家長只要做到讓孩子放入口中的東西不危險,并相對干凈。當口唇期順利的度過后,孩子會轉到下一個敏感期去進行探索。
敏感期被家長阻止,會導致孩子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出現固著現象,或者轉化為口腔期人格。比如,孩子會變得特別饞、愛吐口水,孩子會用唇與唇的不斷觸碰,來緩解心中的焦慮。
家長應對:
如果孩子吃手,就把孩子的手洗干凈,讓孩子吃個夠,這可以達到戒掉孩子吃手的行為。或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其發現更有趣的事情。再者運用芬蘭的兒童技能教養法,即教會孩子如何去克制這個動作,如果孩子克制住了,就能得到一定獎勵。
7.抽動穢語癥
行為分析:
孩子面部抽動的癥狀在心理學上叫抽動穢語癥。一般發病于四五歲,男孩子比較多見,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帶來的內心恐懼,焦慮造成的。
比抽動穢語癥要更普遍和輕微的一個現象是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場所,會不停的摳手指,咬手指頭或者搓腳,這些行為都是內心焦慮的一種表現。陌生的環境會讓孩子心里感到不安,于是就用摳手指這種行為來緩解他內在的焦慮。
家長應對:
焦慮行為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若成長環境存在問題則要從改變孩子的教養環境著手。
8.口吃
行為分析:
口吃,即結巴。除了個別的生理因素之外,大部分的口吃都是心理因素。
家長應對:
治療口吃,首先要找到根源,家長要采取不在乎的態度,不在孩子面前強化,你越不在乎,它就越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六到十七歲是萌芽期,在萌芽期及時找出原因并加以糾正,是可以治好的。
9.戀物癖
行為分析:
戀物癖常見于小齡兒童,表現為在何時何地都要有固定的玩具或者東西隨身攜帶。
孩子會選擇觸感很很柔軟的,與以前的生活經歷非常相關的東西作為戀物對象。也有的孩子有多個依戀物,但一般是不會超過三個物品,并且他們分配的任務非常刻板,功能非常固定。
家長應對:
第一, 不要斥責或者笑話孩子,不要強行搶走孩子的玩具。
第二, 不要縱容孩子戀物行為。
第三, 可以讓孩子放松心態,幫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擴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樂觀安全的內容,這樣孩子就不固定在一個玩具上了。
第四, 消除孩子的緊張焦慮,這是治本。
10.拖延
行為分析:
磨蹭,拖拉,不能準時,現在被統一稱為拖延,甚至被命名為拖延癥。從行為角度來看無非兩個原因: 不敢做、不愿做。
家長應對:
當孩子用拖延行為來說NO時,家長要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指導風格。十歲以前是孩子的行為由他律轉為自律的過程,這段時間父母要想辦法培養和促進孩子的成就動機,把“應該”、“必須”變成有趣的、有成果的,讓孩子喜歡做、愿意做,給孩子適合的,而不是家長認為正確的。
另外,孩子本身沒有拖延,而是大人覺得他拖延了,家長在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這不符合一個兒童發展的規律。
最后,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慢性子,如果他在認真做,你就不要去催他。
11.對某種顏色的執著偏愛
行為分析:
一個孩子對某種顏色執著的偏愛,一定反應著他內心的某種心理需求。
當孩子內部的生命能量呈現出過于旺盛的狀態,為了平衡那股火焰,孩子會選擇綠色的衣服,這是孩子自我平衡的一個需求。
每個執著的偏愛里面,都有個重要的動機。這是潛意識的選擇。但一個選擇的背后往往有兩個最大的可能,一個是內部向外部的投射;另一個是缺啥補啥。
家長應對:
不要太多的干涉孩子,孩子是智慧的生命體,他們有能力自我調節,自我成長,他們自發選擇的東西,往往背后有很重要的價值,甚至是他自救的方式。孩子對某種顏色的偏愛其實是內部失調的一個表征,是對家長的一個提示:我們不要一味的去關注他的偏執行為,一直想著怎么去糾正他,而應該去關注、支持、補給。當內部的這些都被注意到時,外部的偏執自然就會消失。
12.強迫性行為
行為分析:
過度的關注會給孩子心理壓力。有個小女孩,她曾經便秘,家長對此非常關注,因此她用摳鼻子來化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后來當家長不再關注孩子拉不拉臭臭了,她摳鼻子的行為就自然而然地沒有了。
家長應對:
這世上有兩件事是要在最放松的情況下完成的,一個是睡覺,一個是排便。一旦有了心理壓力,這兩件事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甚至因為焦慮而會轉化為其他的偏執行為。因此,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孩子。
13.過分懂事
行為分析:
孩子本應天真爛漫,但有的孩子表現出不符合他這個年齡的成熟,過分懂事,這其實不是一件好事。有的政策外二胎或由嚴厲的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常會有這樣的表現。這種乖巧懂事背后是孩子天性的極度壓抑,他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學會看大人臉色,學會討好大人,并在這種自我壓抑中,逐步失去了自我。
家長應對:
如果你家里有一個過度懂事的孩子,那真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生活環境,令孩子展露該有的天性。
斯瑪特簡介
斯瑪特教育集團從一家為2-12歲兒童提供專業藝術教育的工作室,已經逐漸成長為在全國有196家分中心的美術教育機構。斯瑪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和專家團隊均畢業于中國美術高等學府,自創立初期開始,斯瑪特就提倡激發兒童創造力的教育方式,秉承“用父親的心做教育”的理念,以“陪伴、啟發、引導、幫助”的教育方式,培養中國兒童內在素養和品格;以兒童室內課程+戶外品鑒+父母課堂+親子藝術游學的課程體系,將藝術修養滲透到每個孩子的一生中。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