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家長在學校之外送給孩子最珍貴、最有價值的禮物。”——孔新苗
從2021年7月的雙減政策出臺,到2023年12月教育部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頒布,以及近日《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再次形勢下為更好助力各校區了解新環境,新政策下的美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理解斯瑪特教育理念如何與新美育相結合,助力全國校區的發展,我們特別邀請了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研制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孔新苗教授,圍繞《學校美育發展背景下藝術培訓機構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主題分享。
要點分享:
1、在執行層面,“雙減”遇到的問題正在逐步克服,下一步關鍵是課外機構的教學內容、特點如何與學校教學形成有機互補。
2、藝術學習特點是個體選擇性強,選擇面寬,如何服務好學生的“個性選擇”;如何幫助學校組織豐富多樣的社團、社會研學游活動,是新的任務方向。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孔新苗教授曾在2023年GAE兒童與青少年美育發展峰會進行《跨時空的知·想·畫》主旨演講。
美育和創造力
孔新苗教授表示,美育是育人增長實力的教育,不是點對點的藝術技能教育、應試教育。
“如果19世紀和20世紀的老師都是“教的專家”,那么21世紀的教師則必須成為“學習行為的設計者”。”
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育人的創造潛力。國家進入現代化發展關鍵時期,現在我們要解決的是創造力培養問題。因此從2015年到2020年,國家兩次推出美育指導文件,并突出強調了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性。
那怎么做,我的總結就是“綜合”,藝術教育與生活結合、與科技結合、與自然結合、與社會結合等等。目前談到創新教育,成熟的課程案例還是非常少,大家都會按照教材上好課,但真正針對學情的以創新為主題的課程和活動很少。
藝術與自然、與生活、與社會、與科技結合具有無限豐富性,對于社會藝術培訓機構來說,教師興趣在哪兒?美育資源特點是什么?應該有清醒認識,哪一方面內容有優勢就做哪一方面。比如你對歷史非遺感興趣,那就可以將美術課程與之結合起來;你對地理感興趣,那你的課程可以和地理知識學習、體驗相結合。總之就是根據現有的資源進行工作。
另一方面,藝術課是孤立個性發現的,要鼓勵學生自己主動觀察、發現,過程中個性大于共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能力,而不是跟隨模仿,通過課程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分析細節的能力和總結個人收獲的能力。
美育到底有多重要
“美育,事關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事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美育是連接歷史與現在、物質與精神、文化與教育、體驗與創造……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力量。”
對于美育的重要性,孔新苗教授對校區老師展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為什么美育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例如,在經濟學中,通過藝術創意,把企業家和藝術家結合起來了,因此21世紀經濟競爭的核心是審美,是工業文明社會里經濟戰爭的核心。如此美育對人的審美觀培養就變得特別重要,這就是為什么科技需要美育的創造力,現代生活需要人的審美力支撐。
藝術教育應和校內教育互補
孔新苗教授表示,當下不少社會藝術教育機構的理念很滯后,我們更應該關注學校教育所不能覆蓋的家庭教育中的個性化需求。但是很多社會藝術培訓機構沒有育人目標,服務應試是唯一目標。尤其雙減以后,我們怎樣去滿足家庭和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需求,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補充學校教育中做不到的,而不是僅僅鎖定在考級和分數上,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發掘孩子們天賦,培養拔尖的人才,這點與斯瑪特教育提出的陪伴、啟發、引導、幫助,不謀而合。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先學習做人。
“斯瑪特生成式課程的價值點在交流、互動、探究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至少知道自己適合什么、不適合什么,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重點在于過程中,從事件本身、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而不一定必須是你勝我負的結果,是各有千秋、認識自己的特點、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育和藝術教育對人的素質養成,一定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中展開,保護孩子的個性興趣,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表達力、創造力,永遠是第一位的育人目標。
在課程的最后,孔新苗先生借用最近大熱的人工智能Chat GPT之父山姆·奧特曼的一句話,進行了什么是智慧的解讀:智慧就是把這個系統和另一個系統接起來的思考。這與前面所說的美譽課程的綜合特點、跨學科特點是一致的,需要校區在這方面進行關注,并進行一定的教學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