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美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很多年前我們的兒童美術教育是盡可能畫的更像,現在的兒童美術仍舊缺少創新,兒童藝術教育同樣也要能夠表現小朋友自己的感覺、感知、感受,兒童美術不止是繪畫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學習。
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喜歡涂涂畫畫,繪畫是伴隨孩子成長的一項重要活動。低年齡孩子的繪畫行為并不是嚴格意義上追求美的美術活動,而多是表達內心感受、抒發當下情緒。因為畫畫的表達形式非常直接,一目了然,對于還沒有很好掌握語言表達的孩子來說,畫畫是當時最佳表達方式。相關資料證明,圖畫的出現是早于文字和語言的,這也能反映出孩子和畫畫是聯系緊密的。
曾經很多人這樣問:美術教育究竟有什么用?對于大部分人可能沒有什么用。但是有一代一代的學者,幾乎用盡一生,去喚醒灰塵掩蓋下的藝術。對于這個問題,范景中教授是這樣理解的:“美術到底有什么用?這是我剛進入美術研究領域時經常自問的一個問題。美術不僅是向大眾介紹點美術的經典作品,還要讓我們知道什么是杰作,什么是平庸之作,或許是要尋求一個時代的精神,或許還有別的重要任務”。
現代美術教育在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感性思維、形象思維等思維活動方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讓孩子學習美術的初衷就是要讓孩子培養個性化的表達,培養豐富的藝術想象和思維,培養自由和快樂的情感,培養健康有品位的審美。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家長花了大把的學費和孩子寶貴的時間,學到的卻是阻礙束縛他們健康發展的公式化的簡單技能,與讓孩子學畫的初衷背道而馳。
很多家長覺得少兒美術教育是一種結果導向性的技法學習,而忽略了孩子每幅作品背后進步的過程和意義。實際上,學齡前的孩子接受美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更在于體驗美術活動的過程,感受創作的樂趣,同時潛移默化地激發孩子的各項潛能。很多變化都是在默默進行的,并不是都可以直接呈現在畫面效果上。
兒童的美術教育不是僅僅傳授繪畫技藝的教育,而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手段。兒童畫體現兒童的認知和感知能力,反映兒童的情感、審美趣味和人格素養。因此,兒童不需要教他怎樣畫,而是引導他們學會怎樣自己畫。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盡快的讓兒童掌握繪畫技巧,而是啟發他們怎么找到自己的獨立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