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們:
孩子的教育要從藝術開始。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讓我深受感動的一件事。
關注斯瑪特的家長和孩子知道,我們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英國DK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套專門面向兒童的藝術百科全書,這套書內容豐富,藝術百科知識點全面有趣,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
前幾天我收到來自一位不到兩歲孩子家長關于這本書的反饋。這位家長是一位大學教授,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他有一些顧慮,他看到書中既有美術的內容,又有音樂和舞蹈的內容,知識內容體系龐大,而且看上去并不“幼稚”,因此他認為自己的孩子目前理解不了里面的內容,就先把書丟在了一邊。
結果出乎他意料的是,過了沒多久,他發現這本書已經被不到兩歲的孩子快翻爛了,里面的故事和內容被孩子記得清清楚楚,甚至翻到一些內容的時候,他還能跟著手舞足蹈的比劃起來。這位家長說這真是驚喜,沒想到一本對于不到兩歲孩子來說略復雜的藝術百科全書,秒殺了他手里所有的童書。
這位家長的反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教育是從藝術教育開始的,雖然藝術并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但是它為孩子的教育打開了大門,是孩子認識和了解世界的起點,也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從這位大學教授的不到兩歲的孩子身上,我們也能看到,藝術讓枯燥的學科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和可視化。因此,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學習中獲益,另外一方面,讓孩子真正感知藝術、熱愛藝術。再以斯瑪特的課程為例,凡是熟悉斯瑪特課程的家長和孩子都知道我們“藝術+學科”的課程特色,把學科知識和藝術教育融為一體,讓孩子在藝術體驗的過程中,也能獲取豐富的知識,這是最貼近孩子天性和兒童心理規律的教育方式。
無論是國外比較流行的STEAM教育,還是斯瑪特研發的SMART教育,都是把藝術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在一起。
然而藝術教育對于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意義還遠不止此。藝術教育對兒童的意義,更重要地體現在對人格和素養的塑造上。
世界著名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在其著作《通過藝術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在發展獨特性的同時,也發展個體的社會意識或相互性。”他還明確提出: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
這是對教育何其深刻的洞見!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時常體會到個性與共性的矛盾,單一的教育并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也不能讓他成功應對未來的挑戰。
缺少了個性的教育,孩子會變得不自信、沒有主見,甚至用過分壓抑自己想法的方式,去迎合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在這種狀態下,孩子不會感到快樂,自身的潛能也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社會上有很多本來資質很好的人,因為個性和才能沒有更好的釋放環境,使得他們變得平平庸庸,也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很多色彩和趣味。從小的方面來講,這對于他們的人生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從大的層面上來講,也阻礙了社會更多元化的進步。
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而不懂得融入周圍的世界,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和密切的互動,則是教育的另一種失敗。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們會滑向另外一種極端,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不能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和禮節,甚至為了個人的喜好而置他人和公眾利益于不顧。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結果,教育就是要在這兩個方面達到“平衡”。一方面要促進孩子獨特性(個性)的發展,讓他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快樂的人,能夠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和潛能;同時又要能夠融入周圍的世界,具備在社會上生活所必需的“社會意識或相互性”。
這兩種“相反”的教育,如何融合在一起?藝術教育無疑是最理想的方式,因為藝術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同時也是連接人類情感與心靈的紐帶。
在斯瑪特,我們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讓他們對自己的創想有足夠的自信,明白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不同。對于自己的個性要自信并堅持,這也正是一個人對于這個世界獨特的價值;同時,我們也鼓勵孩子學會分享,以藝術為載體和介質,與外界積極互動起來,傳遞自身的感受和認知,讓自己更了解世界,也讓他人更了解自己。
在這種與外界的分享和互動中,充分體會到個性展示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樂趣,讓他們認識到正是那些能夠打動自己的地方,才能夠感染別人;正是每個人“不同的地方”,讓這個世界呈現五彩繽紛的美;作為一個群體的存在,人們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
感謝這位家長分享給我們關于他的孩子和藝術百科的故事,在幫助孩子和家長成長的路上,我們從不懈怠。我們希望在斯瑪特,每本書都能帶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知識,每堂課都能夠帶給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每次感知,都能有影響一生的價值。
藝術教育并不只是傳授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工具,它更大的意義是要讓世界充滿樂趣和溫度、“讓人成為人”。通過藝術,讓孩子愛上世界,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這是最基礎的教育,也是最需要從小開始并伴隨一生的教育。
斯瑪特創始人: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