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封信中,我想和大家談談感性教育的話題。之所以要談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所從事的藝術教育,其實是通過感性方式來塑造孩子的教育,而不單是培養孩子的藝術技能。因為感性教育的缺失,已經給我們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造成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
比如教育“空心”的問題,很多成績優秀的高校學生,他們的內心卻十分空虛,有的甚至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除此之外,在培養人才方面,我們也有很多缺位的地方,比如我們一直在談的中國人為什么缺乏創造力的問題,“中國幾千所高校,每年培養上百萬畢業生,卻培養不出一個大師級創造型人才”。
在美術課堂上,我們發現,有很多孩子仍然被理性的“對錯”觀念束縛手腳,不敢輕易下筆,經常陷入患得患失的狀態中。同時,我們細心觀察下就會發現,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父母還在用過于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不順從就加以批評或訓斥,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感性的溝通。
不難發現,這些事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深層的關聯。如果說過去感性教育缺失是因為我們過分注重理科教育和知識學習,那么今天感性教育缺失則是因為我們仍然在用理性教育的方式進行感性教育,用工廠流水線的方式培養藝術技能,用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體驗,從而封閉了孩子快樂和創造力的大門。
到底什么是感性教育,感性教育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問題開始逐漸被教育領域和家長們所關注。
感性教育還原孩子的內在潛能
之所以用“還原”這個詞,是因為在教育中,大部分的能力都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就像小鳥飛翔的能力就藏在它的翅膀中一樣,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它就能展翅飛翔。教育者并不是要教會孩子什么,而是要鼓勵幫助孩子,還原他本該具備的能力。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的潛能是以“胚胎”形式存在的,最初的“胚胎”中已經包含了將來會生長成熟的、有力的胳膊和腿;人的創造性、自發性、個性、真誠、關愛、向往真理等能力,也是以胚胎形式存在的。社會和教育要用“容許、促進、鼓勵、幫助”的方法,把以胚胎形式存在的東西,變成真實的實際的東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我們其實并沒有教會他們什么,只是幫助他們還原自己本來的能力。
畢加索也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關鍵是他的藝術天性能否一直保持”,我們教育孩子就是要尋找一種方式,激發孩子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并讓他能永遠保持這樣的狀態,天性不被剝奪。那么這種方式是什么呢?
它一定是一種感性的方式,“容許、促進、鼓勵、幫助”,是感性的方式,斯瑪特“陪伴、啟發、引導、幫助”的教學方式也是感性的,這些都有別于理性的說教和訓導,因為人的內心是感性的、受到愛和情感支配,只有被感性對待的時候,才能夠打開心門,釋放所有的潛能。
不可否認,通過理性灌輸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短時間掌握大量的知識技能,但這種方式壓制了孩子感受體驗的過程,他們不能消化吸收,同時感受到被強迫,內心傾向于反抗和封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睦教授認為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知識學習越多,內心反而越封閉越堅硬,所以他提出藝術教育要用“柔軟化解堅硬”。
我很贊同這個看法。孩子的內心為什么會被封閉?是因為他一直被灌輸,而連同他內心一起被封閉的,還包括他創造力在內的一些很重要的生存和學習能力。如何才能讓封閉的心靈打開?只能通過感性的方式,用柔軟化解堅硬,讓孩子打開心門,獲取自我釋放的快樂和自身本有的潛能。
感性教育釋放孩子的創造力
感性教育把孩子從“對錯”的籠子里釋放出來,讓他們可以不斷實踐嘗試自己的新想法,從而為創新提供了可能。美術課堂上之所以會經常聽到孩子們問“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老師,我這樣做可以嗎……”是因為我們平時就是這樣教育他們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孩子們會把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延續到美術課堂。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另外一種思維方式。
在美術課堂上,孩子們需要知道:美術課堂是一個培養創造力的地方,這個地方沒有“對錯”,沒有“好壞”,沒有分數,只有自身的感受是最可貴的,要把最打動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相信自己內在的感覺,喚醒內在的創造力,用先打動自己的東西再去打動別人。
這是藝術教育最核心的地方,也是它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它直接培養創造力的基本素養。創造力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敢于嘗試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犯錯誤,但也為創新提供了可能。“創造力雖然不等同于犯錯,但是不犯錯一定沒有創新的可能。”然而在我們的知識課堂測試中,犯錯是要被扣分和被懲罰的,這使我們對錯誤都抱有深深的恐懼。所以分數考試的模式,可以使孩子學習到知識,但是并不利于他們創造力的培養。
如果讓孩子用“沒有對錯、沒有好壞、沒有分數”的態度來看待藝術創作,壓力就沒有了,他們可以真正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增強表達的自信,這就是創造力的源泉。
藝術家草間彌生在看自己的作品時,還會發出“好美的作品”、“太美了”、“雖然是我自己畫的,但足夠打動我了”之類的贊嘆,這是她對自己情感和想法的再次認同。從世俗客觀的角度來看,她的作品可能很難界定是不是最好的,也可能有人不喜歡,但是在藝術家的心里,她對自己作品的價值確信不疑。
創造力不是從與別人的比較中而來的,而是從對自我的確信中來的。因此,我們只能引導孩子從“對錯、好壞、分數”的理性束縛中走出來,引導他們多多關注自己的感受,培養他們對自我感受和想法的確信,否則就無法培養孩子真正的創造力。
感性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我們讓孩子接受教育,為的是什么?我想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快樂的生活呢?衡量幸福快樂的標準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他可以感受生活的美好,二是他可以釋放自己最大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
幸福快樂是一種感受,只有通過感性的方式來實現。當一個人的感性缺失的時候,就會出現心靈空虛和心理問題。音樂、美術、舞蹈,不管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在本質上都是“非功利性”的,都屬于人類感性的范疇,不是主要滿足人的功利性需要,而是首先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所以藝術課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多多感受藝術的快樂,讓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樹立積極陽光的世界觀。而不要用過多的技巧訓練以及對結果的過分追求破壞這一切,讓孩子的靈感和能力在快樂、輕松的狀態中自然地生發出來,慢慢成長。
感性教育也是解放自我能力的教育。正如這封信前面所說的,感性教育可以還原孩子的內在潛能,釋放孩子的創造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當一個人可以全然釋放自己能力的時候,不正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嗎?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