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斯瑪特美術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黃華三老師深得中國水墨藝術的浸染,又有留學德國的求學經歷,這使得他的藝術作品既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厚底蘊,同時也有西方現代 藝術的寬闊視野。在藝術教育上,黃老師鼓勵學生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東西,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作為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武志的恩師,黃華三教授的藝術理念對斯瑪特有很大影響。
關于美育評價,我想從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角度來探討。在美術教育中,我們所提倡的課程是生成式的,每一堂課都很難預見到最后的結果,對于這樣的美育進行評價,可以說沒有絕對的標準。 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我們不知道在其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將會發生什么,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什么收獲。所以我們應該回到我們的初心:孩子們在繪畫和創作過程中快樂嗎?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是否在他們從前的基礎之上有所拓展?這是美育評價的核心。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每個學期末都要給我們的學生評分。這一個學生可能得91分,那一個學生只得89分,其實從我的內心來說,這是一個荒謬的事,因為真正的藝術是不能用具體分數來評判的。那么我們如何去評價孩子的作品呢?在我個人來看,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還是要看他發現了什么,他是如何發現的,又是如何表現的? 采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有沒有什么新的領悟?較之從前在藝術表現上有沒有新的進展?這個比較不是甲乙丙丁之間的比較,而是每個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比較。
美育評價要讓孩子放開去創作
藝術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無所顧忌地思考、想象、激發出創作的才情。美育評價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而是要鼓勵他們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無所畏懼地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不同途徑去表現,從而在這個藝術實踐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對于社會美育機構來說,可能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家長,他們認為我為孩子交了學費,我就會要一個結果,要孩子拿出一幅“好的”作品。我在大學教書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學生也有這種困惑——我不能“亂畫”。對于學生的這種困惑,我嘗試把畢加索、塔皮埃斯等藝術家的大部頭畫冊給他們看,我說你們就放開了畫,只要不像畢加索、塔皮埃斯他們畫的那樣“差”就行了。
藝術創作或美育,其根本宗旨在于讓創作者擺脫各種束縛,積極嘗試各種可能性,在這種嘗試中去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塑造自我。作為教育者,首先我們就應該丟掉“好”的標準對藝術表現的限制。
美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實踐
美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在很多場合分享過這個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一點點成長起來,他所受的教育絕大部分內容都只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比如數學,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語文教育當中,小時候學寫字,筆畫是不能寫錯的,英文單詞的字母排序我們也不能隨意排列……我們所接受的大部分教育,都指向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
藝術可能是唯一讓我們可以放縱自己,釋放與宣泄自己的途徑,恰恰是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唯一答案的實踐中,我們收獲了特別多的快樂,讓自己的本性充分展示出來。所以,我覺得美育評價的根本是在這里,立足于學生自我的發展,讓他和自己進行縱向的比較,而判斷的標準是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快不快樂。
教師個性、文化個性與美育評價
順著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路,我想談兩點美術教學上的體會。第一我比較贊成在美術教學中,尋找幾個性格互補、采用不同教學方式的藝術教師,讓他們針對同一個教學點給孩子多樣化的教育,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他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每個老師在這個差異化的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個人特點完全釋放出來,多樣化的教學,獲益者毫無疑問還是孩子們。
第二我覺得我們中國不同的地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資源,應該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開展美育,比如結合當地的博物館,一個縣級市的博物館也會有非常有意思的藏品,作為美育老師,可以把這些東西好好的發掘出來,介紹給孩子們。當我們進行美育評價的時候,如果能夠考慮到這些地域化的因素,可能會更加接近美育或者教育的本質。
就中國的審美教育來說,一方面當代中國的審美面臨一些不堪的現實,另一方面我們真的有一個特別輝煌的過去,無論是中國的詩詞書畫,還是建筑園林,都有過非常杰出的成就。我真的特別希望各位年輕的老師們,能夠在美育教學的過程中,更多地融入一些我們傳統經典的內容,讓中華美育的優秀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不僅做影響一代中國兒童的教育者,同時也要做改變中國當代審美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