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培養視覺美的感受和表達能力
通過美術的美育,培養讓我們感受視覺美、表達美的感受、情感的能力。
為什么美術能培養美的感受?
在我們欣賞一件作品的時,既需要憑直覺的觀察,也需要憑知識的分析。而這個直覺和分析能力,就需要通過美術學習來培養。對美術作品的喜歡、欣賞,會逐步提升你的直覺;對美術的歷史、美術知識的不斷學習,會讓你對美術作品變得特別敏感,能夠分析它的藝術特點。這便是美術培養人的視覺美能力的過程。
為什么美術能培養表達能力?
從喜歡,到模仿,到理解,再到自我表達,這便是一個人接觸美術、培養美的表達能力的過程。
對藝術來說,很難簡單的定義它的本質是什么。因為它是一個審美體驗的過程,通過美育,它會讓你成為一個對藝術敏感的人、會思考的人、有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人。所以在藝術這個領域里,定義性的好/壞判斷是比較少的,多數是相對含糊的趣味判斷。這時,就需要用到修養、眼光和審美趣味判斷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趣味?每個人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場上,對事物就有不同的評判,而真正有價值的評判,需要靠審美的敏感直覺與趣味眼光、知識和理性的積累與分析。
美育的過程
蘇軾和歷史上著名畫家文同是好朋友,他們經常一起探討書畫藝術,上圖中文字寫到: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在這段文字中文與可認為,畫竹的時候不能被動地描摹眼前的竹子,應通過觀察、體會后,領悟到竹子的特點,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夠畫得好竹子。蘇軾通過與文同學習畫竹,體會到什么是“心手不應“,即作畫者即便心里明白如何畫竹還不夠,同時還有反復練習,讓心與手達到統一,才能真正的把竹子畫好。這是一個不斷實踐的、愉快的藝術學習過程,慢慢的、一步步的做到心手相應。
對于小朋友們來說也是這樣,他們要多觀察自然,多領悟美術知識,多嘗試繪畫。不斷嘗試的體驗,表達過程,就是美育的過程。
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變革的特點:
寫實
西方美術的寫生,主要是指一種面對模特的研究、刻畫。
中國美術的寫生,是寫形象的神韻、寫生氣、寫生命、追求作品形象的栩栩如生。
通過中西方美術兩種不同“寫生”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中國美術的變革,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美術寫神韻、求生動的藝術傳統,又加上了西方美術那種比較注重科學、直觀的寫實的理解,從而生發出自己新時代的新創作。
我們經常說一件作品畫得像與不像,并不重要,而對象神韻的呈現,才是最主要的。即中國美術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追求一種生命力的表達。
對我們兒童美術教育來說,斯瑪特教育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美術的特點。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果引導孩子學習美術,如何告訴家長讓孩子在創作時表達自己真實的理解,是多么重要。要讓家長們知道,只是畫得像,并不是一個高標準,甚至不太是一個藝術的標準,最多只能說是一個很表面的標準;而能把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盡管是很小的一點或幼稚個人想法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關注感受
關注對感受的表達,就是中國美術文化很重要的傳統。中國現代美術在受西方影響以后,用寫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從寫實到寫意,它具有了一個更寬的、更豐富的眼界。
正因為這樣,藝術的感覺就變得更重要了。所謂的傳神,關注感受,與寫實并不對立,但是感受一定是第一位的,寫實技術是第二位的。
藝術表達的熟練是慢慢養成的,對感受的推動與強調才是藝術教育的特點。斯瑪特兒童美術把藝術感覺的培養,把體驗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重點關注兒童自發的、自由的、感受的表達。就在根本的意義上,抓住了美育應該養育的重點,抓住了美育的核心。
藝術的語言表達都是與時代密切相連的
藝術是一種語言,這個語言在古代就系統地建立了起來。進入現代以后,隨著生活的變化,隨著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們也有許多新的詞匯加入進來,充實了語言的體系。
時代變化快,語言要隨之變化,才能跟上時代。審美感覺、藝術表達也要跟上時代,才能有新變化。但是真正好的變化,一定是在我們了解了這種語言的傳統,在傳統基礎上去智慧地變化。
當我們了解了藝術語言的起源、特點、發展,現在的變化和一些列新的探索以后,再去設計兒童美術課程,它就會變成一個有內涵的設計、有根據的設計。
這種有內涵有根據的設計,才有可能為小朋友們提供一個通過愉快的體驗而走向美好美育的結果。
藝術是一個永遠變化的過程
在藝術的世界里,永遠有新人,永遠有讓你驚奇的現象。如此現代藝術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變化很快。我們的手機用上幾年就要更換,為什么?因為功能變化太快了。現代藝術的發展特點,特別典型地體現了人的無限創造力可能。這就是通過藝術的美育帶來的啟示。大膽試,到高水平,要有根據地試,這樣你就可能做出有價值的創造成果。
我們從不主張讓孩子從小就固定地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什么,去固化地告訴孩子就應該怎么畫,用一種特定的技術去限制他。藝術語言是變化的,是開放的,藝術的理解也是變化的,是開放的。雖然我們會遇到很多思維固化的家長,但斯瑪特深知,他們孩子是要走向未來的,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幫他們的孩子健康走向未來的。
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被理論家叫文化產業時代,什么是文化產業?
用工業生產的方式、集體分工的方式、大企業的方式,制造藝術品。它制造出來的藝術品,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追求高額的票房價值,而不是只為少數貴族服務,只為文人服務。它是一個娛樂的、大眾化的、普及的、人人喜歡的,花幾塊錢就可以進去看的。一開始被叫做“文化工業”,有人覺得用文化工業這個詞有點貶義,藝術文化怎么變成工業了?所以后來大家就把它改名為“文化產業”。工業是生產工業品、日常用品,而文化產業是生產文化藝術品,這種生產文化產品的方式早就有了,但是今天的最大特點是:審美價值,是文化產品的第一賣點和創造點。
今天,我們已經日常生活審美化了,我們教育的孩子將來要生活在這個環境里,他必須有一個敏感的、自覺的、有內涵的、有審美化生存的能力。這既是創造審美的基礎,也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礎,也是我們和他人交往中被接受的重要素質。
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創造性的生活潛力
一個人敢于實踐,大膽探索、思路靈活,從小受美的熏陶的人,他可以把一個東西、一種感覺做出來,做得有意思、有味道,很舒服。這種潛力就是美育的責任,也就是美育為什么在今天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也被稱為“視覺文化”的時代。一位學者說過,新的世界文化最驚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來越趨向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視覺的東西,予以視覺化。今天我們的視覺體驗多是通過電腦、手機、互聯網等方式獲得,而以往的看書只是看了一本書,電腦屏幕的看是不一樣的看。這就是為什么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個視覺的時代。
當一切行業,一切科學、一切的管理都需要視覺表達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從小在視覺上被得到了更好的培養,更好的訓練,經歷了更多的體驗,是多么必要。如果說美育涉及美感的話,那么視覺還涉及了思維、涉及了將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模式。
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的最大的區分
一、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經驗和日常生活經驗不一樣,因此有了審美距離說、審美獨立說。而今天不是這樣了,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
二、傳統美學認為:審美是感性的,思想是理性的,審美是超現實的,理性是具體的。而現代美學認為:理性也需要感性的活力,科學也需要感性的體驗感,這樣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喜歡和需要。任何產品只有功能,沒有美感,沒有體驗,就不會獲得更多人的喜歡,所以這兩個東西是一體的,是不能分離的。
三、傳統美學認為審美經驗是自由的、想象的。而我們今天認為,審美經驗的表達是有限制的,什么限制?就是一定要把你的經驗表達讓對方接受,如果對方不接受的話,可能你的經驗就是一個局部的、不清晰的經驗。同時這個“對方”,又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你希望接受你的表達的那幾個你喜歡的人。所以審美經驗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取決于你和接受對象之間的關系,“他”是你想象中的,但是也是現實的。
所以我們說,這個時代,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我們對環境美的欣賞,對生活美的欣賞,對我們自己身體、服飾生活美的經營,構成了今天的美經驗的重要部分,而不再僅僅局限于藝術范圍,所以這叫“日常生活美學”。
在這個時候,藝術的形式法則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審美化、品牌美學化。
一個人和社會發生交往,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是他如何展示自己。你的禮貌,你的態度、你的發飾、你的服裝等等。而美育,就是培養人的氣質。
現在我們在一個社會化的背景上考慮問題,你只要有一個美育的素養,你才能把你的“德”展示出來,把你的“智”展示出來,把你的體育和勞育能力展示出來。因為我們現在是在一個視覺的文化時代,我們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是一個創意產業的時代,都離不開審美的視覺表達。
美術教育,是適應未來的視覺文化、數字文化、互聯網文化的關鍵點育人領域。
最后,寫給所有的美育工作者,我們的事業是一個閃光的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我們非常榮幸地又進入了一個創意產業的新時代。這個時代是梵高沒來過的,杜桑沒來過的,齊白石、黃賓虹沒有來過的……我們的前輩都沒來過的一個新時代。這也要求我們要對這個時代有全新的思考,我們要如何為未來培養建設者?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