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對于美育非常重要,對美育的探討、思索、研究,都離不開感覺。——李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01 觸碰離心靈最近的地方
我想從幾個部分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是觸碰離心靈最近的地方。
我覺得一種靈性的教育,心靈的教育,往往更接近美育,更接近藝術教育,所以我第一個想談的話題就是觸碰離心靈最近的地方。我們的教學,我們的美育,我們的藝術實踐探索,是不是離孩子們的心靈非常近,足夠的近;是不是離我們實施教育的每個老師的心靈也很近,或者很遠。
作品名:《另一個世界》
作者:陳佳薇(8歲)
斯瑪特兒童美術江蘇無錫惠山中心
談到心靈,我想有兩條線索可以讓我們去思考。
第一就是只有本能才能感受到的那些聲音和形象,在繪畫領域、攝影領域、表演藝術領域,以及很多跟美育相關的領域,我們都是在追逐那些只有用直覺本能才能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形象。
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不管是音樂作品還是造型藝術作品,更多的是在試圖揭示表現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但是卻和我們的本能直接相連的因素。這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因素”,我們如何能夠通過天生的本能和直覺感受到它們,如何讓生下來就能感受到這些聲音和形象的孩子一直保持這個狀態,而不是隨著教育和經驗的增加而逐漸消失,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和心靈有關的問題是用柔軟化解堅硬。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見識到太多被知識武裝到牙齒的學生,他們的內心堅硬無比,沒有任何化解的跡象。其實,每個人心靈中都有柔軟的部分,這個部分是與生俱來就有的,而不是像現在通過知識、經驗和后天的努力,逐漸把這些柔軟的部分封閉起來。我關注過自閉癥兒童藝術,我覺得他們雖然被稱為自閉兒童,但是他們心靈里面柔軟的部分并沒有被封閉;相反,我們很多正常的兒童和學生,他們心靈中最柔軟的東西正在逐漸被封閉。
作品名:《地球之腎》
作者:武文澤(6歲)
斯瑪特兒童美術河北唐山豐南中心
02 被理性遺忘的珍貴
我覺得被理性遺忘的東西非常珍貴,換句話說,很多珍貴的東西由于我們理性的原因而被遺忘了,這里又涉及兩個線索。
第一個就是我們是不是還習慣于沒有意義的意義。
所有的事情都有意義,畫畫有意義,上課有意義,唱歌跳舞也要有意義,好像離開了意義和目的,我們就不能干任何事情,干任何事情都沒有價值。在我教學的過程中,當我講到藝術是可以沒有意義的時候,會受到很多人本能的抵制和反感,那么,我們做的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意義嗎?讓我們回顧一下,是不是有很多事情是在沒有任何意義的狀態下發生、發展和呈現出來的。
第二個線索是發現未知領域的美好。
無論是科學研究、藝術創作、人文教育,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指向我們的未知,我們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我們的未知,而不是已知。已知可能會變成我們的障礙,由于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不再對未知領域感興趣,我們不再善于思考、挑戰、面對未知。我們探討的主題是“尋找感覺的世界”,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有多少時間考慮過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和未知相關,是對未知的研究探索呢?
作品名:《白色很友愛》
作者:矯步兒(3歲)
斯瑪特兒童美術北京薈聚中心
03 感性教育的憂傷
之所以用到“憂傷”這個詞,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這么多年,我們國家的幾十年來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一種理性教育,而美育應該是偏感性的教育。相對于理性,感性在人類的思維和生命體征當中是客觀存在的,它也會有三個線索,這些線索是和感性教育相關的。
第一個線索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第二個線索是添惑比解惑重要,這兩個可以放在一起討論。
我們經常說教學是答疑解惑,但是美育是添惑,要讓學生有困惑,提出問題,再去試圖解決問題。過程、添惑,這些東西都是偏感性的。第三個就是興趣比目的重要,我一直認為興趣是一個兒童,或者是每一個人生命的起點。教育不是磨滅、扼殺每個人的興趣,而應該是縱容、鼓勵、表揚、肯定所有人的興趣,包括習慣,甚至包括惡習,都要千方百計的去愛護它。
簡單的總結,跟感性相關的,比如過程、添惑、興趣,等等,在我們美育教學研究當中是不是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和思考。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共同關注感性教育,這可能是我們現在所做的,關于我們國家藝術啟蒙教育最大的貢獻。
作品名:《怪臉叔叔》
作者:趙子航(4歲)
斯瑪特兒童美術江蘇南京棲霞中心
04 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和美育相關?
我們天天努力教學,是不是有時間來審視一下自己的教學,它是不是和我們今天認識的美育息息相關?我在這里給大家梳理了六個線索,啟發大家思考。
一、在索取之時,是否想到過給予?
二、在不可能之時,是否想到過可能?
三、在絕對之時,是否想到過相對?
四、在追求完美之時,是否想到過不完美?
五、在描繪豐富之時,是否想到過單純?
六、在崇尚經驗之時,是否想到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