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藝術教育大師羅恩菲爾德先生在其獨創的藝術教育工具論和兒童成長理論中提出: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所側重的方面是很不一樣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結果,兒童的性格養成也可以通過繪畫作品展示出來!
兒童繪畫作品與兒童性格特點的聯系
孩子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他們在繪畫作品中的表現也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通過孩子喜歡畫的內容,愛用的顏色,涂色的方法,習慣畫的形狀,畫中形象的大小、多少等等體現出來。
一般來講,活潑好動的孩子畫的形象比較大,比較粗狂,畫面比較豐富。心情愉快的孩子愛用鮮艷的色彩,心情憂郁的孩子通常通通黑色、紫色、深綠色、灰色、褐色等等,甚至只用一種顏色。從繪畫所富含的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作品讀懂孩子,并因材施教地給予教育,幫助孩子成長。
兒童美術重在熏陶,不在指導。每個人的審美和視野都不同,不管是專業美術老師還是家長。
在平時的繪畫中,有家長恨不得陪在孩子身邊告訴孩子這里的顏色應該深一些哪里應該淺一些好看;有的孩子家長像評論家,“你看,你這里顏色涂得就不仔細了”“我覺得你應該這樣畫”但是這些指導一般都沒有實際的意義。
為什么給孩子指導呢?因為你覺得孩子的這幅畫不好看。那什么樣的畫才是好看的呢?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有的老師喜歡淡雅的,覺得淡雅的好看;有的老師喜歡濃艷的,覺得濃艷的好看。但是每個人的審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孩子的審美在培養和發展階段,它是無限的,無止境的,他可以比父母、老師的審美高很多,藝術造詣沒有止境。我們不需要急著將我們覺得好看或者對的思維在這個時候急著教給孩子,因為你的思維不一定是對的,也可能錯得很嚴重,不應當給孩子限定,讓孩子局限在你的審美觀念里。
凌亂的不一定是丑的,工整的不一定是美的,你覺得好看的不一定能登上藝術的高雅之堂,你覺得丑的可能孕育著新的藝術探索和可能性。
總之,兒童美術教育的要求千萬不局限幼兒的繪畫想象力。斯瑪特作為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告訴您應該怎樣做好兒童美術教學?歡迎咨詢010-5291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