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值得反復品味
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取材于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
影片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該片獲得2006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另有同名大陸電視劇和同名圖書。
《當幸福來敲門》是親子電影的必選影片,單是片中折射出的美國教育理念就可為諸位家長提供一個家庭教育參考,要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你比自己想象的強大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人崇尚自由,孩子在滿18歲之后多數都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因此我們認為美國人的家庭觀念一定比較淡薄,但事實并非如此,從《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克里斯·加得納和兒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美國人濃濃的家庭觀。
克里斯在28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缺少父愛,他的童年一定是在恐懼、無助、不安中渡過的。因此,他下定決心:“當我自己有孩子的時候,我一定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而且永遠不會丟下他不管”。
正是這種要給孩子最濃的父愛,要給孩子美好生活的信念,支撐他堅持不懈的為獲得幸福而奮斗。
當妻子無法忍受生活的艱辛而決定離開時,克里斯仍然選擇和兒子生活在一起,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克里斯都沒有放棄兒子,沒有逃避做父親的責任。在被房東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時候,父子倆只能在公園,地鐵,衛生間過夜,但是克里斯仍然堅持讓兒子去上幼兒園。
作為父親,他要堅強,要保護兒子,這是責任,更是偉大父愛的體現。在克里斯心中,兒子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的奮斗動力,他所追求的幸福就是給兒子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
在兒子心中,父親就是一切,只要有父親在,什么都不用怕,小小年紀的孩子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睡著,正是因為父親用愛給他筑起了一道愛的防護墻。
引導鼓勵,培養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正是因為克里斯的執著、聰慧和堅定的信念,才使他獲得了最后的成功,這種自信是克里斯留給兒子的最大的財富。
影片父子在籃球場上的對話相信給所有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兒子為打不好籃球而感到氣餒時,克里斯這樣鼓他: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
這些話,也許小男孩不能完全明白,但他的行動一定被孩子看在眼睛里。
影片中的父子對話可以讓我們理解克里斯通過適時的引導來培養兒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如在關于“幸福”(happiness)的拼寫錯誤的對話,兒子明白了幸福一詞的正確拼寫后又問到“fuck”一詞的含義,這時克里斯對兒子進行了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對與錯。之后在父子討論是否去看足球賽時,兩人就“possibly”和“probably”兩詞的微妙差異展開了一段對話,兒子完全明白了去看球賽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也可以理解克里斯的無奈,他用含糊其辭的方式處理了兒子的請求,又確保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傷害。
只要不放棄就不是結局
克里斯對兒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以身作則,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懈地追求著。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是父子兩人共同面對生活的困境并肩作戰、相互鼓勵、相互信任的畫面。當父子兩人無家可歸時,兩人牽著手走在尋找住所的路上,在地鐵站的衛生間過夜時兩人相互依偎著入睡。所有問題都是父子兩人共同面對,父親沒有為兒子安排好生活的軌跡,而是兩人共同去創造。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是加德納為了爭取面試的機會,在出租車上表演魔方。當時是魔方剛剛興起的階段,據說連一些數學教授都需要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整的拼出魔方的六個面,更別說是一些普通人。但出租車上的加德納,在負責人到達目的地前的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
克里斯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信念以及面對困難和挫折表現出的超常忍耐力,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卻不言放棄,最終換來了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簡單的玩魔方,那你就錯了。克里斯是利用魔方吸引了負責人的注意,證明了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憑借這個機會他成功的成為了20個實習生中的一員。第二個機會的到來,是在克里斯成為實習生之后,有一次和其他公司CEO一起看橄欖球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并不是常有的。克里斯再一次抓住了它,看球場上結識了幾位身份顯赫的,平時接觸不到的圈層的人。
貫穿影片的并不全都是克里斯的苦難與挫折,在他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幸福一直與他相伴。
當他與兒子相依為命、共度難關,當他和兒子討論著夢想和幸福的定義時,都能感受到幸福。在這條追求幸福的路上,克里斯帶給兒子的財富是一種精神信念,是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百折不撓、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堅定信念、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下,父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