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教育家,他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去決定自己的前途,他只從旁略加指引,用鼓勵代替打擊與責罰。——羅蘭
杭州亞運會過去已有一段時間,有一位少年選手讓人記憶猶新,他是中國滑板隊15歲小將--陳燁。在滑板男子碗池決賽中,他以幾近完美的表現一舉奪得冠軍。
9月25日,陳燁在決賽后身披國旗慶祝
“謝謝爸爸給我建的碗池”,這短短的幾個字,卻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紛紛稱贊“冠軍的父親也是父親中的冠軍”。
陳燁(右)與父親陳玩欽(左) 圖/受訪者提供
這是一位樸實無華的父親,他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對兒子的愛成就了一名少年冠軍。
全力支持孩子的興趣
2016年初,一次偶爾逛街時,不到八歲的陳燁在商場里試玩了一下滑板后,對這個運動項目一見傾心,強烈要求父親陳玩欽給他買下了人生第一塊滑板。
一開始陳玩欽以為孩子只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玩了幾天后就停不下來,為了看孩子能否堅持下去,陳玩欽和兒子打賭——“如果能堅持半年,我就全力支持!”
半年時間后,陳燁對滑板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陳爸爸也開始兌現他“全力支持”的承諾。
當時,中山專業的碗池教練很少,當地也缺乏滑板的訓練場地,由于陳燁還在上小學,沒法去太遠的地方訓練。為了讓孩子的興趣愛好得到更好的培養,也為了降低花費,陳玩欽決定自己建一個碗池訓練場。
陳玩欽找資料,看視頻,研究建造步驟,把建碗池的過程一步步拆解。開建之前,他先用之前學到的電腦3D建模技術模擬一遍,再租了一個兩百多平方米、高約4米的倉庫正式開工。不會木工,他便從頭開始學,一點一點地搭建碗池的結構。
陳玩欽說,在建碗池時,他做著音樂舞蹈代課教師的工作,每天只能抽出下班時間,一點一點地搭建,終于在半年內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
“可以說碗池上的每一個螺絲都是我擰上去的。”陳玩欽說。“最后花了十來萬,幾乎是那時候的全部積蓄了,每一個材料和工具都是自己買回來的,每一塊場地都是自己做的。”
陳玩欽一人包干,耗時半年建成碗池
去年,只因第一個碗池太小了,經常被陳燁撞到,影響訓練。陳玩欽又重新選址,為孩子建造了一個面積900平方米,最高高度9米的碗池。這次,陳燁的姑父,80歲的爺爺也都來參與碗池的建造。
陳玩欽說:“我會始終支持孩子的興趣,哪怕那時候看起來沒什么實際用途。”
發現孩子的興趣后,陳玩欽和其家人在充分尊重孩子、用實際行動守護孩子的興趣上,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相信這也是很多人非常羨慕的家庭氛圍。
父親持之以恒、竭盡全力地守候,讓陳燁感受到更多信任與期待,對陳燁而言,這是父親賦予的內在成長動力。
引導、鼓勵、贊賞,享受過程很重要
“我以前是教音樂的,我原來一直覺得我兒子應該是音樂天賦比我強,所以小時候是想讓他學鋼琴的。那時總是想他練得更好,有些時候就操之過急了,對他的要求會比較嚴,最后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后來他說喜歡滑板,我就總結了經驗,沒有再那么嚴厲地教孩子了,畢竟我自己也不懂,所以我們就一起摸索,看視頻、學技巧,我們兩個一起慢慢學習。”
陳玩欽懂得吸取經驗,掌握適當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步伐,給他松弛的成長空間。
“我那時給自己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就是:第一,不要強制孩子去練習,不追求快速提升,保持耐心,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比如成功一次動作,都給他贊美,鼓勵他去嘗試。”
“陳燁膽子不大的,你說三米高的碗池,別說小孩,大人上去看到都會怕,我也說了他不是一個學東西很快的那種孩子,所以我想還是給他更多耐心和時間。”
看得出來,陳玩欽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然后去理解孩子,愿意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慢慢進步。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沒有孩子生來耀眼,有的只是家長的有效陪伴和愛的教育,是家長的理解、耐心、堅持和正面的教導。
在陳玩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父親無私的付出和對孩子的支持,他充滿智慧的引導和陪伴,是孩子追夢路上最堅實的力量。
然而現在仍有很多家庭缺少父親的教育,因為父親們忙于工作,無法在家陪伴孩子。但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的教育和陪伴同樣重要。
父親在家庭中擔任著非常重要且獨特的角色,這也是斯瑪特教育所倡導的“用父親的心做教育”的理念。
教育孩子并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只需要愛和陪伴。父親作為孩子的榜樣可以培養他們承擔責任和理性看待事物等品質和能力。
因此,斯瑪特教育呼喚父親回歸家庭教育,夫妻共同承擔責任,發揮不同的角色和使命,用不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愛和溫暖的家庭氛圍,積極影響孩子的成長。
用父親的心做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向孩子傳遞那些必要的品質,讓他們能夠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并獲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①第一個層面:愛,我們對待每一個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去呵護,細心去引導。
在斯瑪特看來,真正的美育是塑造美好心靈的教育,是感性教育,我們會通過“愛”對待和培養每一個孩子。
斯瑪特對教育提倡以藝術的方式塑造人的靈魂和內在。在我們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注重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啟發他們發揮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孩子真實表現自身內在情感和情緒感受,通過藝術來表達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我們注重在課堂上,我們不會過多的去干預孩子創作,更多的是更多的是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建議,我們在孩子創作及表達的過程中, 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為主,而不是以老師的意志為主。
②第二個層面:我們希望用這句話,喚醒更多的父親角色回歸到家庭教育中, 回歸到孩子的陪伴中。
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里,父親擔負著養家的重擔,他們工作忙,很少有時間能陪在孩子身邊。“喪偶式育兒”,說的就是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成為了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
所以斯瑪特教育希望呼喚父親角色的歸位,由父母二人共同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使命,不同愛的方式,這樣充滿愛和溫暖的和諧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而深刻的。真正優質的陪伴,從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陪伴的質量。
③第三個層面:現在很多教育機構、幼兒園、早教、親子園……更多都還只是在重復扮演媽媽的角色。
很多國外的研究表明,母親的功能在家庭中,父親無法取代。相對地,父親的功能也不是母親能夠替代的,比如父親代表著力量、知識,這都是由父親作為男性所體現的特有品質所決定的。再好的媽媽,也難以填補爸爸的缺失。
當孩子對周圍環境有無窮的好奇心、探索欲,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父親這個角色,則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作為家庭中力量、勇敢的代表,就應該多支持、鼓勵孩子的探索欲望。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他們體驗、探究和犯錯的頻次越高,成長的速度才會越快,所以“用父親的心做教育”這種理念,在落地執行上我們會更加用力。我們不僅把這種思維模式傳遞給家庭,也傳遞給我們的教師,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三件事——啟發、引導和幫助,這也是和我們的教育哲學相吻合的。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斯賓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性格養成,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知識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父親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每位父親,都必須參與孩子的成長。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只要做到全心全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就是成功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