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在一次美術課上,我們的小朋友畫了一幅太陽,但是他把太陽涂成了黑色。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一般人可能會想,“孩子把太陽畫成黑色,是不是心理很黑暗啊?不會有什么心理問題吧?”
美術老師可能會著急開始一段說教式的批評:“為什么要把太陽畫成黑色的呢?不是告訴你要認真觀察嗎?今天早晨的太陽是什么顏色的?”
但我們斯瑪特的老師對孩子不是這種居高臨下的教導態度,也沒有那種自認為大人就一定正確的思維優越感,而是會和他們平等的交流。“這位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的太陽為什么是黑色的嗎?”
“老師,我畫的是晚上的太陽,晚上的太陽不是黑色的嗎?”
“老師,因為太陽不高興了,所以它是黑色的。”
“老師,因為一個巫師對太陽施了魔法,所以它變成黑色的了。”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聽了這些充滿童趣和想象力的話,你還覺得太陽不能是黑色的嗎?
在孩子的世界里,答案永遠不是唯一的。如果當時老師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故事,而是直接“糾正”孩子,孩子眼中黑色的太陽是不是從此就消失了?
什么是藝術?
藝術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從孩子畫冊上的涂鴉,到家里客廳的一副繪畫;從孩子們的駐足觀看凝神思考,到他們每一次的嘗試和探索,再到他們自信的笑容;從達芬奇的寫實畫作,到梵高濃烈的色彩,再到蒙德里安的方格子。藝術無法用文字來定義,他的表現形式有千萬種,正如我們的孩子,有著一百種語言。
畫畫是孩子最日常的一種藝術行動也是最容易被大人破壞和誤解的藝術行動。每個小朋友握住筆的那一刻開始,就會本能地開始涂抹,甚至有時候都不需要筆,手、樹枝都可以用來“畫畫”,作為家長要如何認識孩子畫畫這件事情?
當發現孩子喜歡畫畫,大部分大人都會為孩子提供一定的繪畫條件,或是去報班。但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在畫畫這件事上的身心規律,非常容易就成為一個阻撓者和破壞者,好心辦壞事。
“兒童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不是強制性灌輸,而是啟發”。當我們學會聆聽孩子的聲音,反而會發現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的思維一旦被禁錮,再怎么學,也沒有了想象和創新。
在傳統的繪畫學習中,臨摹和技法訓練是最常見的學習方式。而隨著人們對兒童美術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后發現,兒童階段的美術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孩子的指尖或筆端。一幅畫完成了,就代表一次創作和一次美育課堂的結束嗎?NO!!!
在斯瑪特的美育教學中,創作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這就是為什么在斯瑪特五大環節中,創作只是中間一環。因為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環節,就是欣賞和家園互動。
欣賞環節由老師引領,將專業的繪畫鑒賞術語傳授給孩子,鼓勵孩子們互相學習,闡述自己繪畫思考的同時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從中習得繪畫的規律。而家園互動環節,則需要邀請家長進入孩子們的課堂,老師、家長、孩子三方互動。這樣的設計在幫助家長了解課程理念和孩子創作行為的同時,強化了三者互為促進的紐帶,讓美育得以跨越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延續。
畫畫是孩子可以自由呼吸的一個空間,家長應該少干涉,多鼓勵。相信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那些走上專業道路的出色學生,鮮見哪個是早期被家長鞭策出來的。
畫畫是為了把藝術和生活連接起來,學習繪畫顏色、造型、技法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里,把藝術和生活連接起來,享受過程并被過程所滋養。
斯瑪特以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內容作為媒介,促使孩子們去仔細思考怎樣通過媒介成功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和感覺。我們不干預孩子們任何與材料、技法、學科知識的跨界探索,只是希望孩子們能完整體會“探索-思考-學習”的過程,將藝術的創造性思維賦予孩子們,引導孩子們用不同的洞察力、視角和學習方法,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體會創造力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滿足孩子們的全面發展的需求。
為孩子們提供100%原創且緊貼時代的講授內容,孩子們借助這些原材料,完成感官探索的同時,將頭腦中的抽象想象力實體化。
為孩子們提供自由的創作環境,鼓勵孩子們自由創作
在自然和生活中尋找材料,從日常開始,培養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小樹葉、小石頭可能在我們眼里毫不起眼,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會有千種模樣。
斯瑪特希望我們教的孩子都有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表達,都有細膩的感受和鮮活的創作力,因為生活很美,每一天都值得期待。,因為自然很美,每一刻都值得記錄。
繪畫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場持久的“漫無目的”之旅,雖然它的終點總是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但有一個勤于想象的頭腦,就會發現自然中到處都有創意。
處處都有畫面,畫什么,不畫什么,都是轉念之間的事情,畫畫的樂趣偏偏就存在于這些個奇妙的轉瞬之間。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從繪畫學習中得到的不是表面的效果,而是內在的東西,那么不妨試試我們的課程吧!也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