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逸誠老師
美國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
IVY艾未國際藝術教育市場總監
面對AI時代的來臨,藝術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藝術靠的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不是簡單的學習復制。藝術所帶來的創造力,將是未來我們能對抗AI的核心能力,因此如何對孩子進行藝術培養也就成為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為此斯瑪特兒童美術特邀畢業于美國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現任IVY艾未國際藝術教育市場總監的魏逸誠老師,以“美育培養看不見的競爭力,孩子們該如何學習藝術”為主題進行了專訪。
藝術教育是什么?
一直以來,很多家長甚至是老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是片面的,只重視繪畫基礎,而不注重藝術思維的培養。但其實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恰恰是通過作品向人們展示一種有價值的思維方式。
換一句話說,我們可以把藝術比作一種語言,和我們日常交流使用的、聽到的語言不同,它是一種視覺感官的語言。
就像我們寫文章一樣,認識漢字,知道漢語語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能說認識了2000個漢字的小學生就是作家了嗎?
同樣的道理,繪畫基礎就像我們認識的漢字,只是一個用來表達的工具,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使用它去表達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藝術作品歸根到底是要表達一種思想或者傳遞一種感情。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素描,油畫,雕塑等等,就像我們想知道《西游記》的故事,我們可以看書、看電視劇、看動畫片,故事呈現的方式可以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吳承恩先構思出來了整個西游記的故事。
藝術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再去教孩子藝術的表達形式都有哪些,表達技巧是怎樣的,如何選擇恰當的藝術形式來表達我的想法等。
因此專業的藝術教育,從來都不會只從形式的角度來訓練孩子,素描畫得再逼真,都不如一張照片來得真實。
專業的藝術教育是讓我們的孩子在動畫筆之前就思考:我想用這幅作品表達什么?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才是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他最有名的是像《播種者》、《牧羊少女》、《拾穗者》等一系列農民題材的作品。
《拾穗者》

《牧羊少女》
這些畫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這些作品畫得多么像,而是因為他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懷揣著特殊的深厚感情。
這樣的感情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來自他每日早起晚歸在田間勞動的生活經歷,來自他對田間生活每個細節的細致觀察、深刻的體會和反思。
《播種者》
再比如說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的戈雅。他之所以能畫出《戰爭和災難》這一系列版畫,是因為他見證了拿破侖入侵西班牙的半島戰爭。
其中并不是簡單地描繪戰爭的場景,而是通過對戰后慘狀的刻畫,表現對人性本身的一種思考和體現。
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孩子繪畫技法、認識色彩等等,更多的是教會孩子一種思考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教育對我們孩子的成長有諸多好處。
學習藝術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好處?
我們一般會說學藝術能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思維發散,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有所幫助等等。但是審美、發散思維都是因人而異的。下面我通過一些更直接的例子,介紹一下學習藝術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觀察能力
我們拿素描為例,素描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去描繪事物本身的形象,它更是在培養孩子看事物的能力、認真觀察的能力。
我們都說人的眼睛是最好的照相機,素描畫的好與不好的首要因素第一就是你有沒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你所畫的事物。
素描更能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專注力,一幅好的素描其中每一個細節都是需要認真刻畫的,一筆一筆畫下去,從一張白紙到最終完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斷的訓練過程當中,他做事的堅持能力和專注程度都會不斷的提升。可以從一個粗心的人,變成一個精致的能干的人。
理解能力
學習藝術,對于情商、待人待事的理解能力也是有所提升的。藝術最終目的是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最終有沒有被他人理解呢?這就需要引導孩子在創作自己作品的時候,自己嘗試著站在一個旁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作品。
訓練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同樣的,在去看展覽的時候,看別人作品時我們也會有“他畫的是什么啊,這幅畫表達的是什么”這樣的想法。嘗試去讀懂別人的作品時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理解能力的一種提高。
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藝術的表現形式千千萬萬,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是一種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
藝術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鼓勵孩子不斷地實驗和探索,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去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這個過程就是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比如說,我原本是比較擅長畫水彩畫,對顏色比較敏感,但如果我再去學習雕塑的話,雕塑對于空間和體積感覺的這種訓練,絕對會對于水彩畫有幫助。這樣的話,我的水彩畫可能就會比其他沒有學過雕塑的同學畫得更有空間感。
因為平面的繪畫其實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在一張二維的紙上去表現一種三維空間的幻像,說白了這張畫是假的,但是看到他可以讓你以為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場景或者說是物體。
那么雕塑呢,它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我們能夠在制作雕塑的過程中,通過視覺和觸覺全方位感受這個物體的體積和空間變化。
這樣實際的感受更能增加孩子對于空間和體積的理解,也有助于在平面繪畫中對于空間的體現。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會說當代藝術看不懂,我們去博物館、美術館,很多時候會看到很多畫不是油畫,不是水墨,不是丙烯這種常規的畫材。
標簽上寫著“綜合材料”,什么叫綜合材料?他是怎么找到這種材料的?為什么要用這種材料來表達他的藝術思想?這里的“綜合材料”就是藝術家的原創。它要求創作者有非常強的發散思維、聯想能力和動手能力。
我們很多家長普遍存在的一個疑問,學習藝術是不是應該先從畫素描開始,然后再畫水彩,一步一步學這樣的問題。其實,專業的藝術教育一開始是應該鼓勵孩子,讓他們多嘗試去找,去用不同的材料創作,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他的發散思維。
比如說,我們之前做過的一個主題創作課,主題叫“自制你的繪畫工具”。在這堂課中我給學生們提了三個要求:第一,是使用課堂上現有的物品或者畫材,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繪畫工具,并且這個繪畫工具至少要有兩種繪畫的功能。
第二,繪制一張這個繪畫工具的設計圖,講解演示你是如何制作這個繪畫工具的,你能怎樣使用它進行創作。
第三,用自己制作的這個工具創作一幅作品。一般我們用的鉛筆,橡皮,油畫筆等等這樣的工具僅僅只有一種功能。但是這種結合起來的繪畫工具就不一樣,說簡單一點大家可能會笑。就是我們小時候用的那種在末端有橡皮的鉛筆。
但是為什么說它有兩種繪畫功能呢?因為其實用橡皮擦也是屬于畫的一種方式,擦除并不簡單的代表刪除,比如說我們在畫金屬質感的器具時,都要有高光的效果,這些高光的留白部分其實是用橡皮擦出來的。不是說因為我畫錯了所以要擦掉的概念,而是說我用橡皮把它畫出來的概念。
我們通過制定這樣的規則,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讓他們從材料的角度上將不同的事物融合起來,培養他們發散思維的習慣。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發現,當我們鼓勵孩子去嘗試多種的材料,他們的創作往往會呈現一種意想不到的畫面感覺。
這種通過自己的實踐得來的藝術形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們發展出自己的藝術語言。
統籌管理能力
最后,專業的藝術教育能幫助孩子發展出很好的統籌、管理能力。
藝術創作是將抽象的想法變成現實的一個過程。
它其實并不是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是一個感性的過程,并不是所謂的靈光一閃就能夠完成的東西,腦中靈光一閃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藝術創作需要一套非常有邏輯性的思考和方法將它付諸于現實。我們可以把每一幅畫作都想象成是我們工作當中的一個項目。
比如這一幅畫需要多長時間畫完?要先試幾幅草稿?或者要用幾種材料?構圖要怎么分配等等?
拿我之前一個學生的一套作品來舉例吧:我之前曾經引導他說要從自己生活中提煉出他想表達的感受或者想法。之后他跟我說,覺得在國外學習的生活感覺有種被隔離了的感覺,感覺融入不進外國人的生活之中。
然后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每天發生的事情太繁雜了,一會兒上這個課,一會兒又要趕那個課,有很多作業,還有很多朋友來找。感覺不能夠專心思考關于自己的事情了等等。我說這個感受很真實,可以繼續深入發展,展開去想象。
我建議他去紐約看看,紐約這種大城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最能夠體現這種感覺了,于是他去了紐約幾天,他跟我講,自己徒步由北向南走完了整個曼哈頓島,沿途拍攝了上千張照片素材。在這個途中他就在思考自己畫面的主題是什么,想用什么形式什么材料來畫。
下面我們先看一下他的第一幅作品吧,整個畫面稍微有些抽象,我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可以看到畫面描繪的是一幅城市建筑的場景。
色調主要以黑白為主,以拼貼的方式體現,他創作的方式是用用墨染過的宣紙拼貼在畫布上的形式呈現的。這些宣紙是他創作的主要材質。
那么同理。在這幅畫中他正好用了這些元素來代表身邊無時無刻發生的事情,讓人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將這些紙剪碎再重新拼貼起來的過程,就好像是身邊發生的所有事情。雖然其實都有他自己的規律,但是在自己的視角中卻又是那么的無序。
同時通過這種黑白的顏色來表現建筑結構,也給人一種沉重壓迫的感覺。但是這兩幅從畫面的角度上來講,仍然顯得有些單調。
在每一幅畫創作的過程當中,都是對自己統籌管理能力和方法總結能力的一種提升。這種統籌大局觀的能力,無論是對自己的時間管理,或者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未來的工作中都是很有幫助的。
斯瑪特綜合素質藝術教育,打通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圍墻”,讓兒童知道藝術與科學是沒有界限的,從而打破思維隔閡,開闊眼界。
從《袁隆平》到《大國的力量》、《海底的秘密》......在斯瑪特的課程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也了解了黑洞的奧秘、神奇的量子力學、可燃冰開采技術、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認識了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等等。
斯瑪特的課程,通過藝術教育實現了知識學習的“可視化”,讓孩子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系統的科學啟蒙教育。
回歸美育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著眼于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天性。其實斯瑪特一直將關注點放在培養面向未來的教育基本點上,以培養面向未來的擁有多元智能的世界兒童為己任。除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一直思考真善美以及美德在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以美德教育貫穿于斯瑪特的SMART美術核心課程中,從美德環節開啟兒童與青少年這一天的美術學習。
我們認為,美德不僅是生活交往中的道德表現,它還是解決各類實際的生活問題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它應當在兒童每一處的學習細節中得到喚醒、體驗和落實。
斯瑪特兒童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美術,更重要的是教育。我們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畫畫的能力,而是讓他們感悟、體會、逐步學著用自己的思維去與人,與世界對話。
下期,我們請魏老師為我們深度解析《學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