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藝術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雖然美學理論關于美的形態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劃分,實施美育的途徑又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區分,但普遍認為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由于藝術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特點,使得藝術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
藝術美作為美的集中表現形態,它對提高創造美和能力,培養人的審美理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藝術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指向之一是審美,而審美又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那么對于兒童時期來說,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于是否能夠被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準之后,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播下種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可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們的審美意識,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造,人就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
一旦審美能力奠定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生活就會根據審美能力來影響著。
除此之外,藝術教育還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有助于培養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更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
在兒童時期,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慢慢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并會根據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
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兒童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后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人們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這對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更何況是屬于幼兒時期的兒童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