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對孩子進行少兒美術教育?許多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讓孩子背詩,認識字母,唱一些童謠,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事實就是這樣么?從某種意義上講,少兒美術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啟蒙。
什么是少兒美術教育?
少兒美術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情感上,都可以從少兒美術教育中得到體現。當然,目前的教育還是以學習為主,大部分人更看重的是獲得更多的知識,而忽視了能夠幫助他們成長的因素。但是,對兒童而言,繪畫能讓他們的思想得到表達。
幼兒時期進行繪畫訓練,可以使智力增加0.30%。孩子們學習畫畫,并不只是單純的作畫,其內涵遠不止于繪畫的內涵,還在于培養孩子的修養、審美、品行和素質。
在一個平衡的教育體系中,每個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力都要得到平衡的發展,從而激發每個人的潛能。
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可以盡情地使用各種不同的素材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覺和理解。因此,美術實踐表明,美術是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活動。
人的審美觀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養成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們在成年人的正確的指導下,去感知和了解自然、社會中存在的美,不管是在幼兒園的裝飾、穿著、居住、說話、說話、自然的五顏六色的景色和五顏六色的色彩,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陶冶他們的心靈。
美術活動是一種視覺活動,兒童在動手前,首先要看的是什么,比如物體的形狀、結構、顏色、比例等等,這樣才能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更好的形象,然后才能用自己的感覺和領悟來表達。
在幼兒美術創作中,觀察力的培養對于幼兒的美術創造甚至整個人生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們在進行繪畫和手工藝的時候,都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來思考,用自己的手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由于手指的運動與大腦的發育有關,所以對手指運動的鍛煉可以促進腦細胞的生長。手的動作和思考的活動有直接的關系,通過手傳遞到大腦,再通過大腦傳遞到手上,隨著手部的活動和復雜的動作,對大腦皮層中的反應產生了更強的反應。
或許,當他們看到一幅沒有任何“美術感”的畫時,會有一種“信手涂鴉”的感覺,如果一個孩子的畫作,完全符合成年人的審美觀,那就不能算是“想象”了,但這并不代表他的畫沒有任何意義。
只不過我們成年人的思想中缺乏對兒童作品的了解。仔細看,我們會發現,古代最早使用的甲骨文,就是孩子們的“下意識的繪畫”喔!
一些心理學家甚至相信,5歲之前的兒童是最有創造力的,他們差不多可以和畫家媲美了。他們的作品并非是虛無縹緲,而是一種對真實世界的回憶,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成年人不同。
總之,讓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美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