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原文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
那么看完了這篇文章
我們得到了哪些啟示?
需要我們做出哪些改變呢?
這是斯瑪特今天要重點與大家探討的
首先,這篇文章從個人和社會兩個角度,分析了當前由于缺少審美教育所造成的問題。
從個人來看,美育決定了一個人感受美和幸福的能力,“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從社會來看,美育是培養國民文化自信、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夠的審美能力和對于美的內在追求,國民很難在內心深處真正樹立文化自信,也很難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不斷提升現代文明的水位。”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審美教育一直是一種看不見的“剛需”,被淹沒在過度的物質追求和應試教育中。物質追求和應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更強。但是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之后,我們卻不得不面臨精神世界日漸貧乏的窘境;應試教育培養了最擅長考試的人,卻無法培養出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有人曾專門調研過全國的“高考狀元”和奧賽獲獎者,發現他們幾乎都沒有成為自己職業領域內的領軍人物。
所以,斯瑪特認為,《美育是一種剛需》,說出了這個時代教育的心聲。
如果說美育是一種剛需,我們又該如何做好審美教育呢?
這需要我們整個社會能夠重新審視美育的價值,去掉浮躁功利之心,還原美育最真實的價值,真正發揮出它在學生人格塑造和創造力培養上的作用。正如這篇時評所說的:“要建立科學的美育評價制度……徹底從只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輕視人格養成與心靈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來,注重引導學生的感知能力與審美情趣,保護好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美育不是培養藝術家或藝術專長的教育,而是一種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育,這和我們斯瑪特教育集團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斯瑪特從未把培養孩子的美術技能當作首要目的,而是把它當作孩子健全人格與創造力培養起來之后的自然結果。我們對孩子進行美德教育是為了塑造他們的品格,也是為了讓他們能在今后的藝術之路上走得更遠。我們不要求孩子的作品看起來多么“完美”,只要求這是他獨立創作的,而且有他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融入其中,因為這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最好途徑。
斯瑪特認為審美教育是教育孩子如何從世界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的教育。我們無法直接告訴孩子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只能讓他們在美的感受與創造中自己體會到人生的美好,從而生發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如何教育一個年幼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如何讓他在今后的人生中永葆生命的活力,如何讓他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怡然自得地生活,童年期的審美教育至關重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人的修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蔡元培先生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從另一個重要的層面來看,美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教育,而不是培養孩子模仿能力的教育。審美教育不能沿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淪為“只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輕視人格養成與心靈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以美術為例,如果美術教育只注重繪畫技巧和結果,而不注重孩子獨創能力和創作習慣的培養,這樣的美育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中,最缺少的就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創造力教育,所以我們的學生很難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的缺乏會成為他今后人生和職業中很大的瓶頸。美育給了孩子一個培養創造力的機會,我們不應該讓這樣的機會再次被浪費。讓孩子及早開始由他自己主導的藝術創作,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當美育成為一種“剛需”,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是學校、社會、家庭,無論是老師或家長,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來看美育。在浮躁功利的時代,為孩子留一個“精神的花園”。讓他的心靈有所棲息,讓他的能力得以孕育,這是塑人教育的基礎。
美育這種“剛需”無法用面包和分數來衡量,卻又是那樣的不可或缺。它雖然無形,卻又賦予生活意義,與幸福同源;它雖然是非“功利的”,卻又是最“功利的”,它決定了一個人和一個國家更長遠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