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我們對幼兒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實驗研究,在繪畫活動中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以繪畫形式將目標與幼兒的需要相結合,寓改善幼兒不健康心理行為于繪畫活動之中,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本班幼兒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只要在室內活動,一部分幼兒就會選擇繪畫,每次教師讓幼兒畫自己的意愿畫,大多數幼兒就能很快靜下心來,投入到繪畫活動中去。這是寬松的繪畫環境引起了幼兒充分的興趣,幼兒在這種開放的空間里創新、創造得以體現,但一小部分幼兒起初并不愿意繪畫。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充分了解到幼兒不畫的原因是:有的是對繪畫主題不感興趣;有的是不敢畫;于是就此問題我們就以繪畫展覽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進行繪畫指導過程中,教師只需投來贊許的目光,驚訝的表情和動作,啟發性的語言和提示,如,“你們的想法真好,要是咱們一起來開個繪畫展覽,讓別人也能看到你們的所有作品,了解你們的奇特的想法,那就更好了。”于是大家一起動起手來,展覽布置好了,迎來了許多來客,如此的關注,如此的語言指導與提示,很快起到鼓舞和激發幼兒想象與創造的雙重作用。幼兒一旦成功,得到老師的表揚與激勵,就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從而增加自信力。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在交往中,當愿望得不到滿足是,幼兒往往會出現一些攻擊
性行為。如搶別人的東西,出手打人等;針對這種幼兒的行為,教師把幼兒的這種不良行為概括為一幅畫面,讓幼兒展開討論:這種行為對嗎?為什么?你周圍有這種現象嗎?通過大家激烈的討論,讓幼兒深刻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確性,并以“我喜歡的小朋友”為主題展開繪畫,讓幼兒充分發揮繪畫能力、大膽地表現自己的觀點。對于敢于表達、表述清楚、畫面豐富的,教師分別予以激勵性評價。如:“你真棒!”“畫的真好!”“你能像畫面中那樣做就更好了!”
通過反面主題畫的形式,幼兒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是非觀念更清晰了。同時強化了良性行為,從而潛移默化的改善了他的心理狀況。
幼兒在閑暇或思考時容易出現不良行為:如吸吮手指、撩衣服、啃筆、掰橡皮等等。結合幼兒好模仿這一特點,對表現好的行為給予實物獎勵、樹立榜樣。如在以“我的愿望”為主題的繪畫展覽中,林春暉小朋友把畫面畫的非常豐富,在繪畫過程中沒有出現上述不良行為,還發明了“超級宇宙飛船”并講得頭頭是道,于是教師在鼓舞他的同時,獎勵了小星星,激發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幼兒與他一組共同學習他的良好行為。在他的帶動影響下,陳子浩等小朋友不良行為比以前出現的次數逐日減少,由于精神的相對集中,也發明了“隱形宇宙飛船”等。在這種互動和感染中幫助幼兒改善了不良習慣的同時,幼兒的各種技能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能隨機抓住孩子的各種心理需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才能把幼兒外在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動機,從而達到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在這之中教師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首先
教師對幼兒的繪畫作品給予肯定性評價,并帶動幼兒對其他小朋友的作品進行主動評價,如,在繪畫系列活動中,以“收購繪畫”的游戲,引導幼兒對他人作品進行自主、客觀的評價,促使幼兒相互取長補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在巡回觀察和收購繪畫過程中發現收購點收購繪畫的價格差距很大,于是就問“收購員”,這個“收購員”認真地說:“XX小朋友的畫顏色好看,他的畫價錢就高!XX小朋友的畫面太小,畫的東西少,要是下次得畫大些,畫面再豐富些作品價錢就可以給高了!XX小朋友畫得兩幅畫差不多,所以給的錢也應該差不多!”等。孩子們輕松自如地評價他人的作品,滿足了游戲的愿望,發展了自己的觀察能力、交往和表達能力。其次啟發幼兒進行自評,包括對自己的語言、行為、作品內容的評價,使幼兒主動對照別人的作品模仿、借鑒,學會了客觀地評價自己;再次,在互評的過程中,為游戲的發展,游戲內容的增加,游戲材料的豐富,游戲主題的擴充,游戲形式的完善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多種手段的運用,幼兒不斷改善不健康的心理狀況,逐漸在評價過程中認識了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游戲的興趣越來越濃,對集體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
加盟熱線:400-002-1103
預約報課:010-6379-8108
郵箱:
info@smart-art.com.cn
斯瑪特官方微信
課程咨詢
加盟咨詢
400-002-1103